河流过程
河流过程主要是地貌过程与水文过程。河流的地貌作用不仅在于它的下切,更重要的在于它的侧蚀,即横向侵蚀和沉积。自然界中的河流一般都是蜿蜒的,河流由局部的曲流和局部较为顺直的河道组成。水流在河道中以螺旋流的形式运行。由于上层水流含沙量小,流速大、在水流向下运行时具备较大的侵蚀力,形成侧向侵蚀。在水流螺旋向上时,挟沙力降低,泥沙发生沉积。这样河流就向弯顶不断地弯曲,在弯内不断堆积沉积物,最终发育植被并露出水面。由于沉积部位的中心位置相对于弯顶稍偏下,沉积形成的浅滩迫使水流聚集向对岸,使得弯顶下移。河流蜿蜒的结果导致了河道不断地摆动和拓宽,把原始的河谷改造成冲积平原。在河道蜿蜒中,当河弯达到一定程度时,使流水不畅,洪水发生时,很可能造成水流漫过河岸,冲刷出新的水道,达到下游河道。这时旧的河弯就被废弃了,从而发生所谓的裁弯事件。裁弯后的旧弯顶河道形成了所谓的牛轭湖。牛轭湖逐步发育为沼泽并最终淤塞而消失。
在洪水期间,河道水流漫过河堤把细粒的泥沙带上滩面,洪水上滩后, 流速降低,发生沉积。河床沉积、漫滩沉积和牛轭湖沉积等共同构成了冲积层,形成冲积平原。
实际的河道形态是复杂的。在河道中心有时会形成心滩,心滩淤积露出水面称为江心洲。河道岸边形成的滩地称作边滩。河道的形态也可划分作多种类型,常见的有顺直型、蜿蜒型、分叉型和游荡型。顺直型的河道较为平直,一般发育在上游山区,河谷较深。蜿蜒型的弯道发育强烈,在平原地区多见,我国下荆江地区发育了典型的蜿蜒河型。在平原地区宽阔的河道中有江心洲发育时,把水流分成两道,这种河型是分叉型。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水流含沙量多,心滩很不稳定,水道变幻不定,这就形成了最典形的游荡型河流。
图 4.3. 3 河流水流的蜿蜒及其地貌作用
河流的地貌-沉积过程,形成了冲积平原。在河道底部即河床,沉积的泥沙显然较河漫滩上的沉积物来得粗,尤其是河床底部沉积的泥沙一般含有砾石,而边滩、河漫滩则沉积淤泥。同时在河道中也残留下一些水流侵蚀后不能带起的粗沙、砾石等,最终加入冲积平原,形成河床蚀余堆积。图 4.3.4
是冲积平原沉积结构、沉积环境的图示。在这个模型中,从下而上可以识别出不同的沉积剖面。左侧的典型剖面反映了早期有河流发育,后来河道摆荡形成河漫滩和边滩沉积。在某种特别沉积环境下形成的沉积单元称为相,一个相有特定的沉积标志。河漫滩环境形成漫滩相,边滩环境形成边滩相,河床沉积形成河床相。把整个河流作为整体环境与别的环境如海滩环境相比较时,河流沉积统称作河流相。
图 4.3.5 发育弯曲河道的冲积平原的沉积岩相与层序(据里丁,1986) 河流地貌过程的长时间效应就是它的溯源侵蚀作用。溯源侵蚀是一种河
谷向分水岭方向延伸的现象。在河源附近,由于河道坡面凹入地面,流水作用和块体侵蚀都较强烈,这就形成了河源强烈的侵蚀作用。开始河源在坡面上形成浅凹地,形成汇水单元,由于河流引导定向水流,所以平行于河向的流水侵蚀将更为强烈,其结果造成河流的伸长,河谷向分水岭方向延伸。实际上在河源区往往有临时沟谷、断裂带存在,河流的溯源侵蚀是沿这些沟谷或断裂带发展的。溯源侵蚀的结果往往切穿分水岭,使不同的河流连通。当被切断的河流下游较溯源河流高时,会发生水流改道,当被切断的河流较低时,还会发生溯源河流局部段水流倒流入被切河流的现象,二者都引起河流袭夺。图 4.3.6 是河流袭夺的图示。
图 4.3.6 河流袭夺(据 Chorley 等,1984)
由于河流系统的自组织性,当河流的侵蚀基准面变化时,就会引起河流剖面自河口向源头的溯源侵蚀或堆积,以调整剖面。第四纪时期海平面变化引起了河流剖面的普遍调整。当海平面下降时,一般认为发生自河口的溯源侵蚀,实际上由于气候同时变干冷,上游地区风化物增多,在溯源未达到的河段,反而表现了下游溯源上游堆积的倾向,类似地温暖期海平面上升,河口地区发生溯源淤积,在上游区由于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河流得到更多的水量,反而会表现出河道侵蚀下切和溯流侵蚀。河道侵蚀下切过程中,河流有阶地发育。可见,阶地不一定是构造运动的标志,气候变化也会产生阶地。
河流系统不仅有其它地貌过程,它的水文过程也是重要的。降水发生后, 在产流条件满足时,坡面水流以漫流、股流及壤中流形式流入河道形成河川径流。由于降水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每一次降水必然形成阶段性的自坡面向河道的汇流,这样抬高了河道的水位,增加了河道的流量。由于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河网水系密度与分布形状的差异以及水流汇集速度的快慢, 使河道接纳的水量沿程不同,水量多的地方较之水量少的地方水位高流量大,使沿程水深分布有变化,形成波体,称作河道洪水波。洪水波的波高远小于波长。在一个固定水位断面上观察洪水波的运动可得到如图 4.3.8 的水文过程线。沿程观察洪水波可以发现洪水波缓慢变形,最终趋于消失。
图 4.3.7 河流阶地类型(曲折线表示切割与沉积历程,据 Horley,1984) 洪水过程可以看成是暴雨径流和基流合成的,基流就是由地下水汇入形
成的流量。河道洪水不仅可能因降水引起,在高纬或高寒地区,坡面上的季节性积雪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产生融雪径流,汇入河道,也能在这些地区形成洪水。洪水过程一方面冲刷河道,另一方面为下游地区尤其是河口地区
带来营养物质。洪水也常常泛滥成灾,洪灾是流域中最主要的灾害。关于洪水波的运动特性,可以用圣维囊方程作数学分析。第二
图 4.3.8 洪水过程特征
每次大的降水,在河道中形成一次洪水,降水是随机现象,洪水也就成为随机现象,多年统计的结果,可以发现某一河段洪水出现的频率(概率) 曲线。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五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的说法,其意义是,从长期的 统计看五十年或一百年的一个阶段内可能出现一次这样的洪水流量(但不能肯定于哪一年),并不是指正好隔五十年或一百年发生一次相应规模的洪水。
在河流系统中环境生态过程也是重要的,山溪性河流、平原河流与河口在生态过程中是有差异的。山溪性河流,水流急,一般形成石质河床,形成两种生境,湍急的浅滩和宁静的小水坑。在浅滩环境中,附着生物占优势, 它们包括硅藻、蓝绿藻等,大部分是短命的,水流冲刷常将它们带到下游。小水坑则是有机体汇集地,这里水流结构缓慢,足以使部分泥沙沉积,春秋两季还是游离 CO2 产生的地方,并为浅滩生物光合作用提供碳酸氢盐。缓变的平原河流中发生腐性有机物和淤泥的沉积,它们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营养成分。底栖生物,有根水生植物甚至浮萍大量出现在江边缘带,沿江边缘的滩地,形成丰富的植物带,生物种类显著地多于急变的山溪性河流。河流还具污染与自净行为,我们第二章中已作了简要地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