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资源-环境结构

区域总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它可能包含有若干地理环境,也可能是环境的一部分,前者 如我国的粮食基地黄淮海平原,包含有黄河下游流域、淮河、海河流域,其中又包括若干城市。后者如我国工业基地上海,它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大城市系统。包含有地理环境内容的区域,必然有其环境结构,而这种环境又为区域提供了最基本的资源,如土地、气候资源、劳动力、矿产等,构成了区域特有的资源-环境结构。区域具有资源,从而与外界发生空间作用。

黄淮海平原可以成为我们理解区域资源-环境结构的一个范例。黄淮海平原是在华北构造盆地基础上发育的由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形成的大平原,冲积平原是它的主体。坦荡的冲积平原由黄、淮、海三大水系的河流作用形成,对平原形成影响最大的黄河具有善淤、善决、善迁的特点, 已成为地上河,黄河多次泛滥,破坏了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正常发育,形成了大量的高于现地面的河道或遗弃的河流故道,似蛛网般将平原分割为无

数大小不一的、闭流或半闭流的坡洼地,地面主导坡降为 1 −

6000

1

8000

,降水

产流后水流极不流畅,形成了本区易受洪涝灾害的基本环境背景。本区气候类型属于北温带(中纬度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冬季气温不太低,最冷月平均气温由北向南从-5℃升到 2℃,南北相差 7℃左右;多年平均极端气温

-19—8℃,南北相差 11℃。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6—-18℃以下的地区, 以种植强冬性品种为宜;极端温度在-16—-12℃的地区,以种植弱冬性品种为宜;极端温度高于-12℃的地区,可种植春性品种,总之,冬季气温能保证冬小麦安全越冬。夏季热量丰富,全区最热月平均气温 26—28℃,南北相差仅 2—3℃,可满足喜温作物(棉花、玉米、大豆、薯类等)生长的需要。本区降水集中于夏季,6—8 月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5—70%,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变率在 25%以上。因此,自古以来这里是我国旱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雨季在春播和夏播作物的生育期中,基本上雨热同期,形成基本的优势气候条件。然而本区降水过分集中,雨季有部分弃水,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又大,有必要作补充灌溉才能保证高产稳定。在黄河以北,小麦、玉米两熟约缺水 400mm;黄河以南,小麦、水稻两熟约缺水 200mm

(丘宝剑,1985)。由于本区的旱季长、雨季短,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情况下,盐分逐渐积累,引起土壤的盐渍化。本区的旱涝受 6 月夏季行星风强烈影响,6 月夏季风强时,多雨而易涝,当夏季风弱时,少雨而易旱(林贤超,1987)。在特定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与地质条件下,形成了区域特定的农业资源特征。表 5.4.1 是黄淮海平原光、温生产潜力(也称气候潜力,是气候资源的一种度量)的地区分异。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仅从农业生产角度分析了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 由此可见,在讨论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时,我们常常给定特殊的观察角度, 不然大量的区域地理特征使我们可能坠入烟海而难以分析。不过,区域的其它资源-环境结构仍然是存在的,对区域的发展有所影响的。例如,黄淮海平原,文化历史悠久,人口密集,交通发达,构成了区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交通资源。利用这些资源以及其沿海地区的对外通商条件,本区近年来发展了大量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农村工业)和小型国营企业,对吸收资金,解决人口就业,刺激本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要深入分析黄淮海地区的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不能不考虑这种社会的、经济的、

文化的资源-环境结构。总之,资源-环境结构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所产生的资源特征。

资源,对一个地区的性质具有基本的意义,区域的许多性质是由资源决定的。中东地区,由于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又成为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热点。在我国一些经济区的形成,也是依赖资源条件的。在引导区域与区域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方面,第一类硬资源(即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资金等)起了主导作用,而在形成区域环境- 资源结构方面,第二类硬资源(即土地、气候、水资源等)往往是主导的。简单地讲,第二类硬资源决定了区域的内部环境-资源结构,第一类硬资源决定了区域与其它区域的空间联系,而二者都可能决定区域在大区域中的地位,或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的特性。如山西省地下富含煤层,引导其成为了我国的能源基地,黄淮海平原的土地、气候资源条件,决定了它成为我国的农业基地。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视为第二类资源)和资金、技术条件, 决定着它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软资源在引导区域性质方面,我们还不能够明了。

与资源配合的市场条件(当然也可以看作一种资源)对区域的性质和发展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中国众多的人口,尤其是没有中国东部众多人口形成的粮食市场,黄淮海地区就不可能成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当然可能与世界市场联系而成为粮食基地)。在我国西部某些落后地区,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本地的需求不足,又远离内地市场,这些区域没有因资源丰富而成为某些产业的特定地区或形成具有全国分工意义的地域生产单元,从而停滞不前。区域落后起因于缺少市场而不是缺少资源。诚然, 当资源优势特别突出时,它将强烈地吸引开发者,从而创造出市场来。资源与市场的关系,目前还缺乏完整的理论。

以资源-环境结构为基础,形成了区域的生态联系,而对区域的资源开发、环境干扰与利用改变着区域生态系统。如何理解区域生态系统,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模式。图 5.2.1 是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一种理解,它显然在基于一般的生态系统原理上,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角度,从物质流、能量流角度试图给出区域生态系统的一种分析模式,而这种模式离不开区域的资源、环境及人口结构。

第二节 资源-环境结构 - 图1

图 5.2.1 区域生态联系的一种理论模式

在有的情况下,区域的生态联系限指自然意义上的生态联系,如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的作用,可能对种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型工程对区域的作用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改变;城市内部生态系统等等,与具体的环境类型和区域的内部环境单元有关。区域与环境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能截然分开。

表 5.2.1 黄淮海平原光温生产潜力(单位:公斤/亩)(中国农科院资料)

作物

要素

地名

冬小麦

春玉米

夏玉米

北京

光温生产潜力 582 708 458 583 513 401 624 191
降水生产潜力 235 543 451 503 462 399 259 146

沧州

光温生产潜力 550 730 528 605 529 416 613 196
降水生产潜力 222 552 497 513 454 404 249 131

石家庄

光温生产潜力 540 703 504 593 510 399 593 189
降水生产潜力 267 455 457 441 405 389 220 125

德州

光温生产潜力 540 701 512 582 515 405 596 191
降水生产潜力 242 448 482 474 429 394 218 112

荷泽

光温生产潜力 583 687 479 582 513 395 565 193
降水生产潜力 353 338 461 423 373 370 232 149

徐州

光温生产潜力 561 656 459 556 494 384 549 184
降水生产潜力 471 505 457 494 467 383 347 164

蚌埠

光温生产潜力 488 585 450 539 482 376 502 181
降水生产潜力 431 573 441 480 435 371 317 160

安阳

光温生产潜力 579 676 494 565 498 391 579 165
降水生产潜力 233 428 465 459 423 383 247 122

商丘

光温生产潜力 571 678 474 574 507 396 563 189
降水生产潜力 467 410 452 443 429 373 239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