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域分异性

作为地带性规律的发展,地域分异规律被认为是地理学中更基本的规律。由地带性现象可知,某个地区、全球或地球表层分异为带状序列。这就是一种地域分异现象。所谓地域,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把地球表层表达成二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上有各种地理过程发生并且可以定义一个景观结构。简单地讲地域分异律,它的意义是地域由于地理过程的作用,可以识别为具有不同景观结构和地理性质的单元或区域,这些单元之间既有一定的共性又可互相区别。

图 3.2.1 池塘(湖泊)环境的地域分异

(在图中,植物生长平行于岸线,不仅如此,当生态系统发生演替时, 也是按带推进的。由此可见分异性之强烈)

地域分异律在地理学中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全球分异为大陆与海洋,大陆分异为各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区等等。在一个局部环境或区域中, 地域分异也是存在的,如图 3.2.1 所示,温带湖泊内部沿岸带存在地域(或空间)分异,其生物群落和沉积物特征与空间位置有特定的关系。在空间经济现象中,区位现象也是一种地域分异现象。如图 2.5.2 所示,在一个空间范围内,只有一个中心市场,空间产业形成环状的区位带。有的学者(如景贵和)认为,地域分异可分为四级规律:①全球性分异,如全球热量带;② 大陆、大洋的分异,如大陆纬度自然带;③区域性分异,如干湿度分异和带段性、垂直带性;④地方性分异,主要是土地的分异。原则上我们可以把这种认识推广到全部地理现象。第一、第二种分异,是全球尺度的分异,第三种是区域尺度的,第四种是局地尺度的。分异的地域在空间过渡关系上,或多或少地带有突变性。

图 3.2.2 不同观察意义下的地域类型变化

土地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地理景观,它的分异可以显示出地域分异的基本特点。首先,一定的土地具有一定的水文、地貌、土壤与生物群落及气候特征,所以土地在地理过程的驱动下分异为各种土地类型。早在战国时代,《管子·地员》就认识到地域分异的普遍性,将全国土地分为 5 类 25 型。基于地域分异,现代土地类型分类一般按植被、土壤、地貌特征将土地分为由低至高的三级:相(土地元素)、限区(土地单元)和地方(土地系统)。由此可见,地域的差异是递阶的,每一级的分异保持一定的地理过程一致性;不仅如此,地域分异不是无限制的,相是土地分异的最小单位,它具有一致的地貌、岩性、土质、植被丛。一个相中可能有几种植物,它们以随机的方式生长在一个土地环境中。继续划分相以下的土地类型是没有土地学意义的, 因为它内部的差异不足以标志植物群丛或土质等方面在自然地理过程方面有什么稳定的差异。相的存在表明地域分异相对于特定的地理观察来说,是有最小极限的,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分异为中心商业区(CBD)、混合区、居住

带;居住带又分异为不同阶层的亚区(Sector),亚区之间的人口迁移,具有人口社会学上的意义,但大量的经常发生的从一个居民楼到另一个居民楼的搬迁,不具有人口学的意义,虽然对搬迁者来说可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般地把地域分异的最小单位称作相。如在遥感观察下,一个像元就是相, 它构成从遥感图像识别景观的基础。

地域分异的单元会形成有序的组合,这种组合构成了空间结构,也构成了空间结构的各种类型。图 2.5.2 中的环形地域结构称杜能型,它是杜能首

先提出的。图 3.2.3 是常见的另一种空间结构——克里斯特勒型,也称中心地结构。图 3·2.4 是常见的土地类型空间结构。现代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空间结构组成单元划分为葩嵌(Patch,也译作嵌块、镶嵌块等),廓道

(Corri-dor)和基底。葩嵌是空间结构中较小的均质单元,它对空间结构的性质有引导活化作用,如城市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引导作用是空间结构中的“红花”。廓道是空间中的线性的或带状的部分,它具有通道作用或障碍作用, 是空间中的“绿叶”,它与葩嵌共同构造了空间结构的格局。基底是连续的空间背景条件,是空间结构的“土壤”。对杜能型来说,中心市场是葩嵌, 环形和扇形是廓道,余下的是基底。对于克里斯泰勒结构来说,中心是葩嵌, 多边形是廓道,余下的是基底。在第五章中我们将看到,忽视廊道的韦伯结构和更为特殊的廖什结构。必须指出的是,葩嵌、廓道和基底往往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地物,在不同的观察下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单元。在第五章中我们会进一步理解这一问题。

尽管分异地域从统计的尺度看带有某种突变性,但细致地观察会发现分异的地域之间存在着界限过渡现象。引用物理学观点,也可以叫作景观界限测不准。我们知道,生物生活有一定的耐性范围,当生境条件有变化时,生物仍然能生存。所以当我们以某几种植物或植物群丛作为地域标志时,就会发现由于耐性定律的作用,不同地域的标志植物生活于同一地域(带)中, 观察者不能发现一条界限将两种地域依标志植物分开。如果我们严格地定义地域空间界限,我们就不能严格地定义标志植物群丛、水文、土壤等特征, 地域界限也就测不准。类似的现象,也存在于人文地理现象中,城市与农村的界限,产业带界限测不准,产生了地域之间的过渡带,这种过渡带被称作“生态环境脆弱带”(ecotone)、“交错带”等等。本书称“缘带”(图3.2.5)。缘带的地理过程不稳定,如气候类型区的边缘带,因大气(圈)运动的波动,在气候类型区的交界地带,不同气候类型区的天气系统交替出现, 从而出现景观现象不稳定,并且表现为多自然灾害区。如我国的淮河是一条气候界限,淮河流域成为灾害多发区与之不无关系。在城市与农村的交接部, 形成的缘带称“城市边缘带”,这一带人口流动最为频繁,在西方形成特有的贫民区,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流动的农村人口一般也集聚于这一地带,带来许多特殊问题。关于缘带的研究,正在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热点之一。

必须指出,地域界限测不准,决不意味着地理界线都是模糊的。如国境线、时区线等都是图 3.2.3 克里斯特勒结构(多种来源)

图 3.2.4 土地的空间分异与结构(取自陈传康等,1986) a.土地类型的分异与结构 b.土地结构组合的空间分异与结构

明确的。界线是一种人为的约定,我们可以严格的规定它,测量上的困难并不能制约理论的约定,一般地讲地理界线模糊是没有意义的。地域景观

界限测不准,并且形成缘带,有其特定的含义。

图 3.2.5 耐性范围与缘带(图中阴影区为缘范围。──为种势生活的最适宜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