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的规划模式
前面的模式是宏观上的,对具体区域发展,通常要求微观意义上的规划模式。
- 资源导向式: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与资源种类、储量和开发条件,制订区域发展的主要方向。实际上,资源常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定向作用。如我国许多资源开发型经济区都是以围绕该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展开的产业活动为主要目标方向的。大庆油田地区、山西煤炭基地、内蒙牧业区、兴安林业区、舟山渔业区等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资源导向式是一种传统的发展模式,经验证明,它不完全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我国为例可以说明这一观点。由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的重心西偏而资源加工重心东偏,广大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一般都不深,大多以原材料向东部输送,致使生产量受运输能力的很大限制。同时,资源产地与加工地的这种背离倾向,使资源产地对市场变化缺乏适应力,往往造成经济发展的低而不稳波动。
- 市场导向式:根据市场需求而组织产、供、销,产品以日用消费品为主,市场一般在区外。这一模式主要流行于没有明显的自然资源优势,而占据有利的工业生产区位、拥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和资金、享有通畅的市场信息网络的沿海地区。
对市场导向模式,不能理解为永远没有主攻方向的“随风转”战略,而是依据本地区的优势条件,在市场引导下逐步确定优势行业,稳定产品的市场覆盖率。
我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尚有不适应市场导向模式的地方,以致国营大中型企业不如中小型集体企业、乡镇企业那么有活力,这是今天经济体制改革中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实力导向式:根据现有经济体系中各产业、行业、部门的实力状况, 决定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让实力强的行业进一步形成一个“拳头”,实力差的行业适当抑制。这一模式多少有点“存在即合理”的价值倾向,追求规模效应,对短期发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这一模式的逻辑严密性受到怀疑,现状的优势产业不一定就能成为未来的优势产业;相反,现状的不起眼的行业,也许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因此, 实力导向模式对制订中长期发展计划有一定的风险性。
- 综合平衡式:根据资源、市场、效益、实力等因素的综合,确定区域发展的主、辅产业。
这种模式是当前区域规划中经常采用的,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达成物资、资金、人力的综合平衡,稳定经济增长速
度,提高经济效益。
在经济部门综合平衡分析中,投入产出模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投入产出模型是三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列昂节夫提出的,是描述各经济部门之间平衡关系的数量化模型,其基本关系式为
(I-A) X=Y 或 X=(I-X)-1Y
式中,Y 为最终需求向量;X 为总产品向量,A 为生产系数矩阵,I 为单位矩阵(所谓矩阵,就是一张表)。
因此,可以根据技术、工艺(A)的变化,在最终需求(Y)已知的条件下,预测社会总产品的数量(X);也可以根据最终需求(Y)的变化,推算在一定技术、工艺(A)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供应量(X);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总产品(X)和技术、工艺条件(A),推算实际可以获得的最终产品(Y)。对于区域发展分析,X、Y 和 A 可以赋予各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与生产系数, 构成部门间平衡模型。
列昂节夫这一模型 1964 年被美国政府采用作为国民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1968 年被联合国推荐为新的国民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现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此模型作为国民核算体系。
投入产出模型与现行的传统平衡分析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把每个部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放在国民经济的有机整体中来考察,能够全面而集中地反映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以及重要的比例关系;(2)通过表明产品的分配比例和各部门的价值构成,反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平衡关系;(3)可以有效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来模拟和推演复杂的经济过程和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