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一、区域发展基础评价

(l)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评价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自然资源有土地、水、矿产、生物、海洋及自然风景等,其中土地和水是共性资源,也可

以称为“本底资源”,其优劣、丰歉程度表现了一个区域的基础素质。

矿产、生物、森林等和海洋资源为个性资源,这些资源往往是决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性的关键因子,其中尤以矿产资源的作用为最。

自然资源的评价一要看其丰度,特别是人均占有水平;二是看其赋存条件,即可开发性;三要看多项资源的配合情况,即综合开发前景。

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地貌和气候两大因子。这些因子不象自然资源可以进行开发并投入生产过程,但对经济活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地貌主要影响资源和市场的可达性,气候主要影响农业的生产率与水土资源。

  1.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经济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总量结构和效益的分析,以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经济总量是区域经济实力的标记,GNP 及其人均水平表明了区域在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地位。经济结构分析主要看其是否已形成特色行业、是否已构成协调成熟的比例关系、是否与区域自然资源及自然条件特色相匹配。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是找出经济发展中的激励因子、启动因子和限制因子,揭示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危机。

  1. 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分析 区域发展的软环境又被称为人文资源或社会条件,包括人口(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管理干部的业务素质、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社会文化教育状况等。这类环境因子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是经济模式(技术密集、劳动密集与资源密集)选择的一个重要依据。

区域发展的硬环境主要是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工程设施和承载情况。这

是决定投资效益的关键,通常又称投资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两方面,自然区位就是区域之于自然地理单元的位置,比如沿海区位、沿河区位、河口区位、山区区位等。经济区位就是区域之位于重要交通干线、经济中心等的位置,比如铁路沿线区位、城市中心区位、城市边缘区位。区位条件是厂址选择、工业布局的重要依据。

二、区域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战略布局

  1. 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就是择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诸如资源开发型、深加工型、技术密集或高技术型、外向型等等。

  2.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目标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经济效益、人均收入、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环境保护标准指标。

  3. 建设总体布局,也就是区域发展空间模式的选择。从全国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各带的产业模式和开发时序有所区别。对于地方性区域规划,建设总体布局的任务主要是选择区域经济中心、发展轴、产业集聚带以及重点开发基地和重点防护地区等。

在总体规划之后,还需要进行有关的专题性规划。三、工业布局规划

工业布局规划的任务,一是要进行重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向、目标和途径的论证,使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效益、合理的年限。二是要对计划布点的骨干工业企业进行厂址选择,要在全面分析原料与燃料来源、产品销售方向、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论证和多方案比较。三是要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工业点和产业带内搞好工业企业的协调组合,使工艺技术

上密切联系的企业成组布局,既利于分工协作,又利于形成规模。四、农业布局规划

农业布局规划首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这一规划可以农业区划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安排农、林、牧、渔业用地,对于既宜农、又宜林宜牧的土地,应从全局利益出发,把需要与可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具体论证。此外还要为城市、工矿、交通等建设留有足够的余地。

其次要合理调整农作物布局,安排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包括粮食基地、林业基地、渔业基地、牧业基地以及城市郊区的蔬菜、水果、禽蛋奶类基地等。

五、人口与城镇体系规划

人口规划一是根据现状人口结构和人口增长政策进行人口增长预测;二是根据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确定就业、就学、养老等对策;三是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分析区域人口压力确定人口承载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任务一是确定主要中心城市的性质,形成合理的职能结构;二是确定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合理的带点网络;三是确定各级城市、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形成合理的序位—规模结构。

六、基础设施规划

基础设施规划的内容包括骨干交通运输网及重要港站的选线定点,电站及输变电线路选择、跨流域调水工程论证及选线等等。

七、环境治理保护规划

环境整治规划的主要内容有:自然灾害,包括水、旱灾害、山地灾害、地震灾害等的防治规划;工业三废污染处理规划;防护林带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生态经济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