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地理科学是一门内容广泛、分支众多并且在迅速发展的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分化和发展后,要求按新的科学视角、应用前景来撰写综合性的地理学引论教材是艰难的,特别是当我们考虑到课时限制和中国的国情时,这一任务就更富于挑战性。我们几个青年地理学工作者幸运地接受了这一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地理学分支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和概念系统。在撰写综合性地理学著作时,首先碰到的是各分支学科概念的一致性问题,其次是如何从独立的体系中寻找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笔者在反复请教黄秉维先生、严钦尚先生后,确定了以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系统学说为基本线索,以环境和区域作为中心概念展开综合地理学体系。在此基础上, 丁金宏、吴必虎、章可奇、孙胤社和笔者于 1991 年 5 月、6 月和 10 月就综合地理学的内容和本书的章节作了讨论。我们的专业分别是:丁金宏(人口地理及经济地理)、孙胤社(经济地理及数量地理)、吴必虎(人文地理)、周清波(大气物理与气候)、章可奇(地貌学及自然地理)、王铮(理论地理与遥感)。多学科作者的来源为我们完成本书提供了可能。

在我们手头,有好几本国外近年来出版的地理科学导论教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涉及大量的科学知识,具有很大的篇幅,如果完全按照这种模式去撰写我国的教材,必然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参考了卡列斯尼克的《简明自然地理教程》之后,确定尽可能反映地理全貌、主要问题、发展方向, 注意精简正文内容,通过图表辅助说明的原则。书中附有的大量图表,它们基本上是补充性的、说明性的材料,但是,从完备科学体系和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素材方面看,它们又是必要的,这也正是国外一些导论教材的特点。俗话说: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但千错万错也常源于一张图。教师在教授本书时,对学生阅读图件给予适当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众所周知,即使国外那些大篇幅教材也未必能完好地介绍地理学的大部分内容,因此,我们在每一章后面附上了部分思考题,目的是补充正文的不足,引导学生去阅读进一步读物,同时更重要的是,试图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本书首先讲述地球系统。第二章讲述基本的地理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分支发展的结果,它们是现代综合地理的基础,又为学习后面的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本书第三章试图讲述地理学的普遍规律。什么是地理学普遍规律, 众说纷纭。作为教材,在这里仅仅叙述了一些普遍被接受的观点,我们的一些看法并未包入,当然关于基本规律的叙述,渗入了我们的认识和模式。本书的前三章构成了本书的基础,它可以作为约 40 个课时的教材。最初我们拟仅编写这部分内容,后来在请教了黄秉维、严钦尚等学者后,我们感到了最初设想的不足,哲学的、抽象的研究不能代替实证研究,我们必须补充具体的科学内容,避免诱导学生向“吹牛家”的方向发展,而应注重培养他们坚实的善于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本书重点放在叙述地理学基本概念、内容体系结构上,但注意到地理学的应用性,因为增加了第六章的内容。显然,地理学应用决不限于发展和规划,实际上,工程地理学等正在方兴未艾。

由于我国过去不强调知识产权问题,许多论文和书籍在引用别人的发现和创造时未注明出处。本书在引用这些材料时碰到的一个困难就是无法确定原作者,因此本书对有关材料的说明采用两种格式:“据某甲”,即有证据表明某甲是原作者;“取自某乙”,即从某乙的论文或著作中引用,作者不

能判断某乙是否为原作者。我们希望有关专家、读者对上述内容提供信息, 以便再版时修正。对原作者说明错误的地方,请原作者鉴谅并提供证据以便再版时更正。

为完成本书的编写我们作了认真的努力。初稿撰写由多人完成,在初稿基础上,经王铮调整,分头开始了二稿写作,最后由王铮对二稿按共同的原则,统一风格修改、补充和重写,以保持本书的一致性和思想的连贯性。成稿后,由王铮、吴必虎、丁金宏、章可奇等共同讨论,反复修改而成为第三稿。在第三稿完成后,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北京大学地理系王恩涌教授主审了本书。参加审稿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郑度教授、副所长张丕远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许世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系主任邬翊光教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系副系主任黄润华教授、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副系主任谢志仁副教授、兰州大学地理系伍光和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白光润副教授和高等教育出版社汪安祥编审。根据审稿意见,由王铮、丁金宏对本书作最后的修改。本书由王铮担任主编,吴必虎任副主编,第二稿撰写者如下:绪论,王铮,第一章,1·1 吴必虎;1·2 王铮、吴必虎;1·3 吴必虎、王铮;第二章,2·1—2·4 王铮;2·5 孙胤社、王铮;2·6 吴必虎;2·7、2·8 吴必虎、王铮;第三章,3·1—3·4 王铮;3·5 王铮、吴必虎;第四章,4·1—4.5 王铮;4·6 胡大鹏、刘岩;4·7 周清波; 第五章,5·1、5·2,5·5,5·6 王铮;5·3 孙胤社;5·4 王铮、孙胤社; 第六章,6·1 丁金宏、孙胤社、刘岩;6·2,6·3 丁金宏;6·4 王铮。提供初稿的还有赵荣、耿侃、余素明同志。书末的索引由刘历完成。

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作者请教了黄秉维先生、严钦尚先生、左大康先生。华东师大许世远教授、张超教授、刘树人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张丕远教授、陈建绥编审,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黎勇奇副编审一直关心和帮助本书的写作,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为本教材的完成提供了许多支持。刘历、刘小玲帮助整理部分稿件和设计了部分图件,在此一并致谢。

王铮1992 年 8 月 31 日于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