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系统
山地由其山体、植被、土壤、河谷等构成一个地理系统,在这个地理系统中,水是最活跃的生态因子,水改变山地的植被、土壤和动物群分布,水引起土壤侵蚀和诱发某些自然灾害,所以山地系统的水循环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图 4.1.6 是作者据一些资料综合的山地系统水循环模式。在这个框图中,蒸发未被列入,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
除了水文过程,山地自然系统还包括非生物的地貌过程、土壤-生化过程、气候过程以及自然灾害活动。它们也存在类似图 4.1.6 的结构流图。山地不仅是个自然系统,而且还是个生态系统,因此生物量的循环在山地具有突出意义。山地一般具有四种资源,即土地资源、草场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人类活动的山地,生物量循环主要是在前三种资源与人类之间进行的,野生动物,放牧动物和农作物作为中间环节而存在。图 4.1.7 是一个山地系统生物(量)循环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山地的人地生态系统有了一种初步的显示。从这里我们看出,资源利用,是人地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地理系统内部除了人文关系外,还有别的物理的、生物的关系,总之地理系统是复杂的,不是由一种关系确定的。
图 4.1.5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分异
(据赵松乔、郑度、杨勤业等,《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85)
喜马拉雅山南翼为热带-亚热带环境,基带为北热带北缘森林景观。喜马拉雅山脉北翼的景观,与南翼迥然不同,为半干旱的山地灌丛草原与高山草原。请注意图中杂多一地连接了两张图,并注意与综合模式比较。
在上述流图中,我们没有标出相互之间关联的函数关系或数学关系,这
些关系随不同地域、不同资源利用形式而不同,确定这些关系成了各部门地理学的重要任务。图 4.1.6 山地系统的水循环
图 4.1.7 山地人地系统的生物循环
(据 M.Moench 和 J.Bandyopadhyay,1986,有修改)
在山地分异和山地系统的自然人文过程引导下,山地系统一般形成某种特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图 4.1.8 是山地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一种典形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地带性规律与区位规律共同决定了山地系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人类活动不强烈的地区,土地类型按地带性规律展开, 在人类活动强烈的谷底,地带性植被完全消失了,代之以人文景观。由于区位作用和地带性影响,沿谷坡出现了各种人文景观的分异,引导活动的交通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区位差异。
图 4.1.8 山地土地利用模式(据 MAB-6 报告,1989)
1.传统的,交通困难的粮食自给型村落。2.现代的,交通可达中心市场的农村。3.交通方便的高生产水平村落,它的市场与服务者在城市。4.发展中的市场与服务中心。5.由于缺少交通条件而形成的谷底自给型村落
在图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沿河谷聚落呈现发达形式,一般地讲谷底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因气候资源、水资源条件较好,从而有利于农业利用。而谷坡上由于受侵蚀而不利于发育完好的土壤,土层薄,肥力差,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此外,在谷底由于河流提供的交通条件(水运和河流阶地提供的平整地面利于修建道路),进一步可促进谷底地区的经济发展。这一现象表明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人类文明的初期,具有某种决定作用。在上述模式中,2,3 类村落的出现,借助了交通条件和电力供应,反映了人类文明对环境的改造作用,但环境不可能唯一决定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