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化

区域的空间结构不是偶然的,它由构成区域的资源、城市、环境、市场、人口等派生,随这些因素的发展,区域的空间结构必然发生演化。

一般来说,空间结构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区域的自然地理状态,尤其是资源条件的影响;二是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主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自然地理条件均质区,人类的经济活动如无强烈的经济区位引导,如港口作用, 在空间上也会表现出一致性,从而形成规范的空间结构形式。例如长江三角洲南侧的杭嘉湖平原地区,河网密布,人口稠密,地理条件相对均一,在明清时代,以嘉兴市为中心的地区则形成了良好的城镇中心地分布(图5.4.6)。当上海被辟为商港并迅速发展后,这种结构有了很大变化。

资源的分布,对形成最初的城市和后期经济发展常常具有重要意义。最初的城市趋于利用资源,资源的发现,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资源的区位作用,新的城市总是在市场和资源的某种平衡过程下,就韦伯的区位过程下发展起来,新城市的形成改变着空间结构。图 5.4.7 中,Haggett 等设想了资源分布对城镇或市场的影响,各种变形的克氏结构出现了。

图 5.4.6 明清嘉兴府城镇分布中心地结构图(据高松凡,1986)

由区域地理条件决定的空间结构不是静止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它将不断演化。在城镇化初期,区域空间结构比较简单,多表现为单中心的进一步增长和区域联系的加强,逐渐形成点轴分布的空间结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则形成城镇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Vance 从商业贸易的角度对北美洲大陆殖民化空间网络结构形成过程的研究,说明了这种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图 5.4.8)。Vance 把整个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l)探险开发阶段,( 2)初期沿海聚落阶段,(3)城镇网络的伸展和区内贸易开发阶段,(4)区内贸易发展阶段,(5)网络完善阶段。当然,Vance 的模式是北美洲大陆特有的区域背景和开发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开发历史悠久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例如中国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化,主要是随着区域开发的不断扩展,由最早开发的核心地区的城镇逐渐向外扩散而形成和发展的,现代工业和交通体系的建设,使其空间网络更趋完善。计算机模拟计算还表明,如果空间是均质的,无论最初城市分布如何, 空间的克氏结构最终趋于中心地结构。在一些理论中,又区分出了中心结构的不同方式,对应于商品贸易要求、交通要求与行政要求,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在专著中找到。

不仅克里斯泰勒结构是演化的,其它结构也是演化的。杜能结构的演化受到人们较多的重视。以市场为中心形成的杜能结构,在经济水平很低或人口极其稀少的地区,市场葩嵌呈现分散和相互孤立的情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各葩嵌点的服务区相继扩展,出现粘连,但仍存在一些空档地段;各点之间相互竞争,市场区重叠和瓜分;点葩嵌的差异性增长而形成中心地等级体系,与此相对应,市场区网趋于形成和完善,在均质空间最终形成中心地空间结

图 5.4.7 资源对空间结构的影响(据 Haggett et al.19677) 图 5.4.8 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据 Vance, 1970)

构,艾萨德(W.Isard)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均质空间的模式。在图 5.4.9

中,显示了空间结构演化模式。中心的市场范围在扩大,在发展区出现了空档地地带,图 5.4.9b,C,表示了一个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图 5.4.9 空间结构的演化方式

复杂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E.Tacffe 等对西非交通网络演变作了研究,提出运输网络模型。他将全过程分为地方港口(城市)阶段、纵深线型发展阶段和高度联通阶段。P.Haggett(1965)提出,区域空间结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后在其名著《区位模式》中增划为六个阶段。我们总结为:①聚落与周围地域的空间不稳定相互联系;②人口、物资和信息流的稳定的交通网络形成;③中心分布的形成与网络次生;④中心递阶体系的形成;⑤中心系共同的作用域出现,⑥中心的扩张过程。六个阶段构成了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系统模式。请注意图 5.4.8 与 5.4.10 的一致性。这种学说被称为城市经济基础理论(the theory of urban economic base)。但城镇的一些非基本活动也不容忽视,如一般商店、市镇设施、中小学校等, 则是城镇生活不可缺少的。

图 5.4.10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据 P.Haggett,1977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