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结构
地缘结构是全球性区域结构。全球作为一个大区域也具有中心-腹地结构,当这种结构与全球的地缘格局配合时,也就形成全球特有的地缘结构, 显然这是一种巨结构。
早期的地缘结构仅划分全球为心脏地与边缘区,新近的发展丰富了地缘结构的细节。S.Co-hen (1991)认为,地缘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第一层次的是地缘战略域(geostrategic realms)。他划分全球为两个域:海洋域与欧亚陆域。低于域的是地缘政治区。域是战略的竞争势力单元,区是由空间连续性和政治、文化、军事、经济相互作用分划出来的,它的形成受到历史的强烈影响。图 5.5.2 是 Cohen 提出的全球地缘结构,有三个区未包括在域内:南亚、中东和中东欧,它们被认为是独立于域的区。第三级水平是国家。破碎带(shatte rbelt)也就是冲突带,他认为 1990 年代的破碎带在中东, 这些地带由于两大域的作用使各国之间分裂突出而成为冲突区。通道
(gateway)区是域的和平过渡地带,通道区平衡两个域,在这种区内发生两个域的经济传递,社会文化传递,它对两个域是开放的,成为两个域的交接点。在上述体系以外, Cohen 又划分出边缘区世界(quartershere of marginality),边缘区世界在经济上独立于前面的现代经济体系,而且不能从两个域利益的变动中受益。
显然我们不能认为 Cohen 的观点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是他提出的地缘结构学有合理的部分,即地缘结构是层次的,依次划分为域、区、国家。在域之外存在着边缘区世界,域之间存在过渡性质的通道和破碎带,这种分析模式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和发展。目前世界上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以依据经济上的某种心脏地(如石油资源富集区、资本富集区、例如中东地区、欧美) 而形成对立的地缘政治战略域,因为两者在经济利益上有明显冲突,而宗教信仰可能强化这种域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冲突。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以经济因素为潜在动力的宗教冲突正在划分世界。而我国由于文化上对宗教多样化上的宽容,以及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可能成立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区。
图 5.5.1 Cohen 的地缘政治观点(1991,AAAG.N04)注意这仅是一种学术观点,原图两条界线标志与正文相反,从正文
然而,地缘结构学说不是科学理论,只能作为一种学说来看待,必须谨慎地应用。
如果考虑大区域内亚区域也有利益冲突和分享问题,也可能形成区域的政治、经济盟约关系,如我国内部的经济协作区等,也可以视为一种类似的“地缘结构”。习惯上“地缘”一词专指全球问题,区域内部这种带有盟约关系、政治色彩的结构,还缺少适当的专业术语来描述,特别是关于地缘研究的一套术语,是否适合于表达“区域的地缘结构”是值得推敲的。这些问
题正引起地理学家们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