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分工愈细,综合愈重要。中国科学院在 50 年代就已提出这一见解,用常识就可以判断这是有普遍意义的见解。
钱学森教授提出地理建设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分工愈细,综合愈重要的概念。他着眼于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地球表层,着眼于中长期的建设。这是他在几十年间参与建立跨学科科学及解决重大建设问题中经过深思熟虑所孕育的真知灼见,代表着客观存在于许多人心目中的要求;但只有他进一步地考虑到不但有需要,而且有可能为此而建立一门综合性的科学。从 60 年代起,有不少人研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大并引致温
度增高的问题,至 80 年代才逐渐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综合研究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的自然过程。由于社会公众和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视,研究工作得到雄厚的资助,在综合的指导下分头进行,获得了迅速发展,至 80 年代后期,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已建立所谓地球系统科学的倡议,将全球自然过程的各个侧面融为一体,实际工作已涉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所应采取的对策,人文科学的对象亦被囊括在内。在原则上,与钱老创见殊途同归。所不同的只在于钱老所针对的是地球表层的建设,而地球系统科学只集注于全球温室气体增暖一个问题。
从上述两则事实来看,以地球表层为对象,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又在分析基础上综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传统的科学中,地理学与此最相近似。近代地理学自 19 世纪中期奠立以来,曾经有过好些不同的定义, 但都没有否定其主旨是研究作为人类居所的地球表面,即地球表层。不过从20 年代起,科学研究加速向纵深发展,分工愈细,综合虽愈重要,难度亦愈大,地理学界中,能掌握自然界各个侧面的已日趋寥落;企图驾驭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论著则往往流于空疏浮浅,见重于学术界的尤为罕见。我于 1930 年进入大学地理学系,此前一年,D.-Johnson,美国地理学家协会主席,任期届满,循例发表主席演词,题为《地理学前瞻》,长达 70 页,历述各国地理学在学术界中处境艰难,探讨如何能兼有博与深的对策。自此以后,复兴迹象未见,而第二次世界大战遽起,很多地理学家在参与战时工作之中,深切地体会到传统地理学的弱点,在战后亟谋更张。有人称战后地理学为现代地理学。英国是现代地理学发展比较好的国家之一,其主要趋势是各分支发展较快,偏重深入提高,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危及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存在,直至近十多年间,才出现为数有限的综合性著作。不少地理学家忧心忡忡,但亦有少数地理学家认为此乃情势之常,不足为虑。分支茁壮发展,终将为综合工作奠定基础。我同意后一观点,却不赞成坐待观成,而主张积极地探索综合的途径,不但可以避免水已到而渠未通,更可促进各分支的茁壮成长。
实现钱老的倡议,建立与健全地球系统科学,有赖于许多有关科学的通力协作,但地理学界必须不辞艰苦,奋力攀登。中国地理界当前的弱点之一是缺少地理学通论的修养。在 30 年代及以前,德国地理学系以此作为最重要的必修课程,由资望最隆的教授担任。而在中国则由资望最浅的教师讲授, 也有不设此课程,而只设自然地理学(有时亦称地学通论,其内容亦以自然地理为限)。50 年代起,中国的大学地理学系已全废除地理学通论此一课程, 甚至自然地理课亦由几位教师各讲授其中一部分;近年才有少数地理学系开
始设立地理学通论。地理学界中缺少这方面的修养,自然就很难产生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局限于一个或两个分支、更看不到他们的研究对象在整个作为人类居所的地球表层中居于何等地位。不弥补这一缺点,地理学者都坐井观天,离心倾向愈强,凝聚力愈弱,地理学要由混合物上升为化合物的阻力亦愈大。实现钱老的希望虽然为理势之所必至,时间上却要延滞许多。王铮同志等广征博引,编著此书,正符合当前的需要。如果以此为开端,能使有较多的学者有共同语言,至少可使一部分地理工作者从事综合的与研究各分支的逐渐形成指臂相使的队伍,更好地朝所悬的目的前进。凡事都是“作始难”、“作始简”,不可能一蹴而就。改进提高寄希望于作者与读者的共同努力。
黄秉维 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