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的第一种类型是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市场、资源分布可能构成这种基底。企业或市场、城市等作为葩嵌活化基底形成点面结合的空间格局。最早阐述这种结构的是被誉为区位论鼻祖的杜能(J.H.Von Thünen), 他提出农业区位即是由中心市场(点)和周围均质地域(面)构成的这类空间结构。杜能假定的地域空间是封闭均质的,市场呈点嵌于其中,而生产者在均质空间内呈连续状分布,构成基底,由于生产者与市场的距离对利润的
影响,使均质空间产生分异,形成杜能环。关于杜能结构形成机理请见本章第二节。
在本世纪早期,一些市场学派的工业区位论学者考虑了不同于杜能结构的工业市场区位问题。如费特尔(F.A.Fetter)提出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T.Palander)的市场区竞争区位等,但与杜能区位论的情况不同, 它们设定的空间是一种企业呈离散点分布,市场为连续面分布的情形,因而, 市场竞争和地域分异即随企业生产成本和产品运输成本而变化,显然其地理意义与前者是不同的,意味着存在不同于杜能结构的其它空间结构。
三十年代,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以聚落分布的研究为出发点, 首创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这是一种新的空间结构学说。克里斯泰勒把不同规模的聚落视为具有不同级别服务职能的中心地,通过调查发现,这些中心地对周围一定的地区具有服务的功能,这个地区即是该中心地的市场区,他在对德国南部观察研究结果的抽象演绎后,发现了理想地理空间中最完美的点面结合的空间结构。
虽然中心地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其基本的形式可以概括为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边形市场区。中心地结构是在均质空间中,由多中心的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克里斯泰勒认为,中心城市力图最大范围地控制自己的市场区,由于空间均质,运价相等,所以城市的市场域呈圆形。众多的相同城市分布于空间,圆形域相交,使得交点的弦两侧分属于不同市场域,这样就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的正六边形、正四边形和正三角形结构,并以六边形最为常见。
图 5.4.l 克里斯泰勒(德国,1893—1969)
区位理论发展到廖什阶段,可谓集前贤之大成。廖什(A.Losch)对工业区位的分析,不局限于离散点的分析或仅有连续市场的情况,而是考虑了更接近实际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相对连续的空间结构,廖什把寻求最大利益作为工业区位决策的出发点,在此前提下,对每一假定离散的生产和消费点,分别建立消费分布和资源分布连续的距离函数,构成了非均质的生产-市场基底,而每个企业(即葩嵌、点)的生产-市场范围是由资源供应范围(与资源分布有关)和消费市场需要范围(与消费空间分布有关)共同决定的。特定的市场需求确定了可能吸收的劳动力即其它资源的空间分布范围,特定的资源范围也可以确定特定的市场范围。这两个范围就是企业的生产区位(范围) 和市场区位(范围),两个范围可能并不重合,并可能沿不同方向发展。
尽管点面结构具有不同的地理意义,但点要素和面要素的相互影响确具有一致性。点葩嵌作为特定的功能中心,对面基底的影响一般具有随中心距离增加而衰减的趋势,在均质地域上,点周围的通达性是各向同性的,但现实中这一假定往往不具备,因为廓道和基底的变异在干扰
图 5.4.2 基底连续的空间结构
图 5.4.3 一个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一种变形的杜能结构,据 Johston 和Kissling, 1971)
它们。例如,道路交叉点对零售商业的影响。图 5.4.3 生动地显示了廓道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原始的杜能环沿廓道发展,从而形成街区商业活动的空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