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腹地结构

空间范围内,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普适性,资源条件、市场条件是处处有别的,因此必然会在某些地方,人口和资源优先集聚起来。区域的资源- 环境结构,如河流等可能是导致这种集聚的因子。集聚促成了这些地方在经济上、文化上或政治上强大于毗邻地区,成了一个中心。中心的存在使毗邻地区的集聚受到了压抑,从而使毗邻区形成相对落后而不得不依赖于它的腹地。中心之间空间竞争的存在又形成了腹地的划分。中心与腹地的关系如果仅如上述,则充其量仅是一种空间结构或空间格局,我们在本章第四节中已经讨论过,中心的意义在于它在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比腹地占有优势, 从而将区域按一定的递阶关系(城市体系就是一种)组织起来。中心区在这种体系中具有产生和吸收上级变革的功能,并且通过这种递阶关系扩散到下级组织中。第三章图 3.2.3 表示了一种简单的中心-腹地关系,图中 C 表示城市,它们划分了空间,镇作为递阶的二级关系对空间作了新的划分,村庄(V) 和小村落又不断地递阶。在图 3.2.3 中,经济上的联系使递阶体系不封闭, 这并非是最常见的区域中心-腹地递阶的形式,政治体系形成的区域中心-腹地结构是趋于封闭的,政治权力的作用,最终使经济递阶体系、文化递阶体系呈现出很大程度上的独立性。

递阶关系仅仅是区域结构的一种较为明瞭的形式,区域巨结构在它对变革响应方面表现出动态的空间层次形式。一般认为以变革中心为核,可以划分出空间上的四个地域:(1)核心地带。具有变革的源,如具有高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大城市或具有某种依赖于政治的、宗教权力的(未必是最高权力) 的大型组织。对于经济中心来说,核心地带资本、技术和政策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人口趋于饱和或已经饱和,在政治、文化方面,政治斗争、宗教斗争可能使一派已经基本胜利或者已经胜利。(2)向上转换带 以经济为例, 受核心影响,区位条件好,投资会不断增加,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增加、人口迁移量不断上升,农业集约化程度也不断增加。在文化方面,表现为信奉该种新思潮的人增加,并有大批的人到核心地带“朝圣”和学习,新旧思潮的冲突在这里白热化,一种革命的恐怖气氛迷蒙在大多数守旧群众的心头。(3)向下转化带。这一地带具有一定的历史的传统的聚落。经济向下转换带的表现形式是区内赖以生存的农业呈停滞状态,甚至下降,整个产业结构呈现老化,效率降低,集约化生产方式艰难而不可能,人口负迁移。文化的向下转换带表现为传统势力的强烈反扑,镇压事件不断发生,一些新的禁锢被以法律的形式颁布出来,本来已松动的旧禁律被重申和延伸。(4)前沿区。在经济结构中称资源前沿带,本区具有丰富的待开发的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潜在的极大价值,它可能位于向上带与向下带之间,也可以位于向下地带。往往向上带最先达到这一地区,在空间上它们并不连续而形成地带。在文化结构上,前沿带表现为传统势力较松散而人口众多的地区,或经济上占区域重要地位的地区。众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使它与外界尤其是与中心有较多于毗邻地区的联系,因此变革可能以较快的形式达到本区,而本区的变革也会以自己的人口、经济优势而产生链锁反应。显然变化使区域的中心-腹地结构不断地改变形式,使得区域本身在空间发生变化。

依据区域的中心-腹地结构,发展了增长极理论、非平衡增长学说,在第六章中我们将要讨论这些内容。在理论方面,近年来发展了空间动力学,主

要是针对类似于中心-腹地这样的巨结构的。

显然,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如文化区、经济区,可以具有不同的中心- 腹地结构,但是由于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而文化、政治对经济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许多不同性质的中心-腹地结构有重合性,使得由此确定的区域显得更为独立或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