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区域的划分
区域是对空间的充填或划分;区域的划分是按空间的地理属性进行的, 按地理属性的一致性,可以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依据属性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种类的区域,如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气候区、农业类型区、地貌区、生态区等。这种区划的基础是地域分异性,不同地域(或地方)对某种地理特征有不同的或相同的属性表现,我们据此可将它们划分(或归类)为不同或相同的类型区。不同类型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边界,也可能有相同的边界,依地域分异的性质而定。例如文化区与气候区一般并不重合。图 5.6.1 是世界文化区划分,读者可与第二章的气候类型区划相比较。但是植被类型区、生态类型区就可能与气候类型区相重合,实际上最初的柯本世界气候区划就是依据植被与土被特征作出的,因为它们具有统一的地理过程基础,即使不是这样,岩石圈、大气圈的基本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地理事物的基本分布。例如贯穿中国南北的以爱辉—腾冲相连的胡焕庸线两侧、气候、地貌、人口、经济、农业类型、植被状况、生态条件、民族成分,甚至地方病等有明显的差异。胡焕庸线的存在,说明了地域分异受到某些更基本的因素的控制,而人类活动又一定程度受制于自然背景。
区划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通过区划,人们将空间或全球、大区域划分为某种性质相同,在某种原则下的均质区,从而研究特定性质区的地理特性,研究一种区域与另一种区域的关系,研究一类区域与另一类区域的联系。
几乎所有的著名地理学家都作过区划研究,洪堡是地理学区划研究的创始人,道库恰耶夫的地带性理论同时也为区划研究奠定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竺可桢、翁文灏、胡焕庸、罗开富、黄秉维、任美锷、林超、罗来兴等都创造性地对中国气候、中国地貌、中国人文区、中国人口、中国农业、中国自然环境和中国综合自然地理特征作过区划研究;1959 年以来,区划被更细致地更全面地开展。一般地,根据某一系列地理属性的一致性,按某一等级系统递阶地将空间或大区域划分到一定级别的地理类型区。《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黄秉维等,1959)将中国综合自然环境划分成三个自然区。《中国自然地理·总论》(竺可桢、黄秉维、赵松乔等)将中国划分为三个自然大区(即黄秉维的自然区),7 个自然地区,33 个自然区(这里自然大区、自然区等是分类单位名称,注意与前文的自然区、文化区相区别)。图 5.6.2 就是这一自然区划分方案。
图 5.6.1 世界文化区(多种来源)
图 5.6.2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据《中国自然地理·总论》,1985) 由于地理问题的复杂性,区划按一定的原则才能进行。常用的原则有综
合因子原则、主导因子原则两种。综合因子原则同时考虑若干因素,某一地方,同时满足某一些指标,如降水量、气 温、地貌、海拔、土壤等特征被纳入一种类型区。主导因子原则则考虑不同层次的区划时,以主导该层次地域分异的因子指标划分该层次区域,如以气候、地貌、植被、水文等因子。实际工作中,总是综合利用上述两个原则,综合因子按层次不同选择若干个主导因子,如地貌、气候为第一级因子,植被、土壤为第二级因子等等。空间人文地理区划的方法也类似。区划的原则还有区域共轭性原则等等,在专门的著作中可以了解这些内容。
简单地讲,区域具有结构,是区域具系统性的反映,区域可以区划,是地域分异性的反映。与环境一样,地域分异性和系统性是区域的两个基本特征。本书中讨论的区域结构,基本上是从经济、自然角度出发的。从文化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另外的区域结构,但总的来讲,中心-腹地结构一般为各种类型人文的区域所具备。本书就经济地理性质讨论的原则,具有良好的推广性。
复习思考题五
-
区域与环境有什么联系和差异,由此说明地理事物的区域-环境二象性。
-
区域的资源-环境结构、城镇结构、空间结构在构成区域方面各有什么重要地位,它们互相有什么联系
(提示:可以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
试用廖什公式讨论杜能结构的形成和帕兰德亚型结构。
-
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讨论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结构和我国应该采取的策略。
-
试以你的学校所在城市为例,讨论这一城市所处的城镇体系中的位置并画出毗邻城市的克里斯泰勒结构
(泰森多边形)(仅就同级和高级城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