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系统(1)
城市不仅存在地域分异,而且还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地理系统。在城市环境中,由于各种地理过程和地域集中,表现出某些大尺度空间才呈现的地理现象。城市系统的第一个特征是产生了特殊的城市气候和城市水文过程。
城市气候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存在城市热岛。由于人类的聚集,产业的聚集,城市下垫面显著地不同于毗邻地区,成为一个热源,形成热岛(图4.6.6)。城市热岛的存在,使城市中心形成弱的上升气流,远郊地面的风因之向城市中心补充,形成乡村风,乡村风出现在近地面的数百米气层内,往上,空气以相反的方向从市区向郊外流出,构成城市热岛环流,从而相对于城市中心呈现出两个对称的环流圈。城市煤烟和尘粒在这个局地环流作用下,集聚在城市上空,形成烟幕。这些气溶胶粒子的存在使得城市上空的水汽易于凝结,在日落前后,气温下降,形成降水,产生城市雨岛(图 4.6.6)。雨岛的中心在盛行风作用下,一般并不位于城市热岛的中心位置而是偏于盛行风向的下方,中心一般位于郊区地带,这与城市中心存在垂向上升的较高温度的气流有关。
图 4.6.6 城市的热岛和雨岛
周淑贞(1989)通过研究上海城市热岛效应,发现上海热岛效应的形成及其强度的变化,既受城市人为因子(人为热、CO2 的排放、下垫面性质的改变等)的影响,又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的制约。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 能源消耗量与建筑面积的递增,城市热岛效应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但由于城市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物大多数是善于吸水的凝结核,在热岛湍流的作用下,有利于低云量的增多,导致直接太阳辐射减少,这又有抑制城市热岛强度增大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这种负反馈作用尚不如人为热和下垫面增温效应显著。
城市的存在不仅改变了气候的下垫面条件,而且改变了地表径流条件, 在城市小气候(城市雨岛)的配合下,往往形成特殊的城市水文。图 4.6.7 表示了城市对水文系统的影响。城市地区敷设地面使不透水层增加,为了生产、生活需要引水入城,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地表径流和地表蒸发。又由于人类活动,径流被污染的可能性提高了。图 4.6.8 给出了城市水文的一般性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城市灾害的增加。决不能说暴雨增加意味着增加犯罪等,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就在于此,各环节是相互影响的,但难于确定它们的关系。
城市进一步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但与一般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生态
系统中人是主体。大量的物质能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输入这个系统, 经过人的作用又产生大量的物质淀积。据计算,东京每年约有 2100 万吨物质积累。城市生产与生活的集中化产生了大量废弃物,而城市本身的自净能力又无法消化它们,因而使城市成为环境污染最重的地方。从空间上看,城市联 系毗邻地域形成一个超城市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1)聚居区,这一地带仅发生经济与社会活动,是污染物产生的中心;(2)支持区,包括城市及其毗邻的郊区和地带,为城市提供自然资源,如水、食物和能量;(3)功能影响区,包括城市影响的每一个地区。一般讲三者呈环状结构,并有从外向里依次包含的特点,即支持区也是功能影响区的一部分,但它不是聚居区地域。城市生态系统问题一般包括:
图 4.6.7 城 市系统的一种可能模式
图 4.6.8 城市对地表水文与地下水文的影响(据 D.N.Lerner,1990) 1)城市工程地质。主要研究城市建设中的地基承载力、地震烈度、地面
沉降和海水倒灌等问题。 2)城市地貌。主要从对地形改造利用的角度,研究不同地貌对建设的影
响和限制。
-
城市水文与水资源。主要研究城市特殊下垫面上的产流特征、城市地下水运移规律、城市水污染、给排水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
城市气候。主要研究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污染物运移等气象学问题。
-
城市植被与生态。涉及这一范围的有植被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评价,城市防护林体系的作用及其建立,城市园林绿地、水面的合理分布等。 6)城市污染及环境保护。城市污染主要来自人为污染源,如燃料燃烧
(CO2,SO2, Pb 等)、化学反应、原子核聚变和裂变、矿石粉碎和冶炼、采矿、汽车尾气排放等。城市垃圾和污水问题也正变得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受到普遍的关注。
-
城市灾害。城市具有高密度的人口与资产及高强度的经济活动,所以城市灾害造成的损失要比其他类型环境地区的强度大。城市灾害,主要有洪灾、火灾、地面下沉、环境污染、地震等,前四者都与城市系统的形成过程分不开。
-
城市社会生态。一般地说,城市文化、城市就业和城市犯罪等,已不再属于地理学。
图 4.6.9 给出了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问题的复杂性。
图 4.6.9 城市系统的水文过程与水文灾害(据 Hale,1983,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