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具有强烈的地理意义。扩散(diffusion)是一个物理术语,它指的是粒子从原地向邻域空间无规则运动的总体过程。地理扩散表现出多种形式,其中包括扩展,它使文化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大,例如,汉语方言的分布,从中原的北方方言到江淮地区的江淮方言,向南逐渐演变为吴方言、闽
方言、客家方言和粤方言。这种局势的形成,就是长期以来北方人口南移, 语言逐步向南扩展形成的(图 2.7.2)。其二是迁移,指文化中心发生空间移动;迁移常常表现为孤立波在空间的传播。例如佛教文化在其发源地印度已经被其它文化替代,其最初的扩散地中国西域,目前也被代之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混型,而在中国东部,佛教颇具影响,在东瀛日本则占有重要地位。第三种文化扩散形式是跳跃扩散,如西方某些文化在靠近它的前苏联、中国并不流行,但在日本却十分流行。一般地讲,扩展受距离和时间的影响,离源地越远,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小。随时间变长,革新物影响范围变大。文化中心的迁移,使源地发生“空心化”。
图 2.7.2 汉语言的圈层扩展(据吴必虎等修改,1987)
文化的扩散随距离而衰减,有学者因此而提出“距离衰减规律”是地理学的基本规律。但跳跃扩散过程则不满足距离衰减规律。关于跳跃过程的理论,是最近数学、物理学、地理学的热门话题。常用某种文化模式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来度量文化扩散在地域上的强度。图 2.7.3 是
图 2.7.3 文化扩散过程在时间上的增加和空间上的衰减(据 K.Chapman, 1979,有修改)
文化扩散波在时间上的增加和在空间上的衰减曲线示意,这里忽视了空间的地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