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中花会
丛中是一个镇名,原作“丛家”,相传这里古代是一片坟地,因坟墓丛丛而得名。后来这里渐成一个商贾云集、交易频繁的平原重镇,为邯郸四大镇之一,是西至太原、东至济南、北上京津、南下武汉的一个十字交叉点。由于商业繁荣,这里不但招来了四方的富商大贾,也引来了各地的民间
艺术,并逐渐在此汇成一个完整的民间花会体系。它有 2O 种表演形式,24 个班,计有造型艺术大抬阁、小抬阁、顶阁,抬花杠 4 种 5 班;武术少林 4 班;表演艺术大高跷、小高跷、竹马、旱船、扁担官、串心官、柴王车、二鬼扳、霸王鞭 9 种 9 班;小杂耍十八弦,仙鹤斗寿、孙二娘开店、潘金莲雇
驴、独腿跷、盲人卖膏药 6 种 6 班。每六年一小闹,每十二年一大闹,闹花会旧时间在农历二月十四、十五和十六三天。小闹以小杂耍、武术为主,造型、表演艺术只出较简单的一部分。大闹参加人员下下 1300 人,观众超过
70 万人次。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丛中花会始于明太祖年间,距今已有 580 多年历史了。开始是由一个山西沁县在这里经商开铺的人首先发起的,他为这里引来故乡的民间艺术大抬阁、小拾阁等形式。武安平调剧种形成后,又从中吸收了部分新的内容,以后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钻研、丰富,至清末民初进入黄金时代,不仅造型装饰日臻成熟。而且演技日趋高超,成为一个特点鲜明、组织庞大、结构严密的完整的表演体系。
丛中花会的传统节目,表现了人民的爱憎之情,比如扁担官,据说他是当年为武松杀死西门庆减轻罪责的阳谷县正堂,他生性活泼、幽默诙谐,能够体察民情,经常下乡查案。一次行在崎岖山道上,八抬轿子难行,他便弃轿改乘扁担。再如柴王车,它与外地的太平车大不相同,推车人为柴荣扮相, 苍面青衫,无顶草帽,为平民长者打扮;左右有红、黑二武士相伴,红脸为赵匡腻,黑脸为郑子明,也是青衣便帽,旨在以此显示帝王也是平民出身。
丛中花会以沿街表演为其主要形式。在场地较大,容纳观众多的地方, 逗留时间较长,一般从早 9 点至下午 5 点,行程 10 余里。全花会分为四个组合,各以少林武术开道,按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武到文的顺序排列。每个组合又各有压轴的大节目。这就形成了小、简、武为大、繁、文的节召开路护场,反过来大、繁、文又为小、简、武的节目坐阵压轴,互相配合,有机联系,分中有合,浑然一体。唯《小二姐(潘金莲)雇驴》这个节目例外, 它可以突破原有顺序,可以从队首跑到队尾,也可以穿越背街小巷突然出现在观众意想不到之处。安排这个节目的目的有二:一为打场,为特别拥挤的地方开路,因为它有一个特殊的打场办法,即小二姐(潘金莲)怀抱的道具娃娃,肚里有一个盛满清水的猪尿泡,表演者以把孩子撤尿的动作将水射向拥挤的人群;二为整个花会首尾传递信息,以免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