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悲歌

易县位于保定市北部,太行山脉东麓。西起紫荆关,东达拒马河,南抵孔山,北至洪崖山,面积 2,534 平方公里。易县历史悠久,春秋时属北燕。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易县城东南 5 公里处营造燕下都,成为燕国南部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燕国,原为西周封国,春秋之世,杂糅戎狄之间,屡被山戎侵扰,常自顾不暇,并没有引起中原大国的重视。晋国称雄,翦赤狄,灭白狄,才使燕国乘隙发展起来。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已成为七雄之一。疆域广阔,辖地包括今河北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以及山东西北部,国都蓟, 称为燕上都。战国时,燕国为应付南方诸国,决定在易县城东南建造燕下都

(古称武阳城)。燕王啥时,曾进行过改革,但收效甚微。燕昭王即位后, 励精图治,札贤下士,重用人才,四方秀士争趋于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燕国开始富强。公元前 284 年,燕将乐毅奉命联合韩、赵、魏、秦、楚大举

伐齐。齐王出走,燕军独自追击齐军,攻下齐国 70 余城,迎来了燕国的鼎盛

时期。公元前 226 年,秦发兵破燕取蓟,燕迁都辽东。公元前 222 年,秦再次伐燕,进军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燕下都成为燕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重镇后,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剧目开始在这里上演,一曲曲悲壮之歌从这里响起,一个个慷慨悲壮之上从这里涌现。燕昭王千金市骏骨、高筑黄金台,广纳天下贤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司马迁《史记》中所载燕太子丹派义士荆轲,南渡中易水,抱定一去不返的决心,西赴咸阳,刺杀秦王赢政的壮举,就发生在这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首流传千古的悲壮诗歌,就是在这里唱出的。“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田光自刎荐荆轲,樊於期自刎献首级,高渐离击筑送荆轲,件件悲壮。这些英雄好汉是燕赵慷慨之士的典型代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土籍,不得中顾私。捐驱赴国难,视死复如归。”这是曹植对古幽、并二州英雄儿女为国征战、出生入死的生动写照。历史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如今到易县旅游, 人们会指着城西郊约 3 公里处的血山村、白虹村和塔山村,向你津津有味地叙说从历史记载中演绎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

血山村在易县城关西边 3.5 公里,坐落在一个孤立的小山包上。村子不大,房舍低下,乍看并不起眼,然而,谁曾想到两千多年前刺秦王的壮士荆轲就居住在这里。村后山包上残存着半截古塔,俗称“樊於期塔”,又名“镇陵塔”,仅存三层,四棱,第二层有镇陵塔碑刻。此塔建于元中统二年(1261)。传说此塔最早为燕太子丹所修,以纪念好友樊於期。樊於期何许人也?连血山村的小孩都知道:“他是让荆轲提着自己的头去见秦王的好汉。”

樊於期原是秦国的大将,曾煽动秦王的弟弟长安君成峤反对秦王。由于他勇有余而谋不足,加上成峤年幼无知而失败。成峤及樊於期一家被杀,樊於期只身逃到燕国,投奔了太子丹。公元前 311 年,燕昭王姬职建燕下都,

国力逐渐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燕昭王后,国力渐微。到了公元前 293 年,燕已成为一个弱国。秦国觊觎燕国,为了取信于秦,燕太子丹入质于秦。秦王政待之无礼,太子丹屡次要求回国,均被拒绝。秦王说:“除非乌鸦白头马生角,他才能回去!”太子丹不由得仰天长叹,其悲叹感动了上苍,第二天,竟然乌鸦白头马生角了,秦王大惊,遂放太子丹回了燕国。太子丹回

国后时刻想着报受辱之仇。由于燕国国力甚微,不能正面用兵,只能采取暗杀手段。当时有一很有名气的隐士田光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荆轲原是战国时期卫国人,先世为齐人,是齐国大夫庆封之后,楚王曾讨杀庆封,其后代逃到魏国,于是改庆为荆。荆轲到了燕国,与卖狗肉的屠户交了朋友。后来又交了个朋友叫高渐离,此人善击筑(一种古代乐器)。荆轲善击剑,好饮酒,天天在闹市中的狗肉铺里与高渐离等朋友纵酒放歌,唱到尽兴处,高渐离击筑荆轲和之,时而笑声连天,时而泪流满面。田光知荆轲为奇人,就将太子丹谋划复仇之事告诉了他,并说明自己已向太子丹推荐了他,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之志,又进一步说道:“我听人说,‘长者为行,不使人疑’,太子丹嘱我不要泄漏机密,这是疑我,只有以死自明。我死后你速去报告太子!” 说完便刎颈而死。这就是传说中的“田光刎颈荐荆轲”。荆轲见了太子丹, 并说田光已自刎。从此,太子丹待荆轲如上宾,不仅盖了馆舍,而且还把自己的车让给他坐。于是荆轲便以燕为家,以血山村为“故里”了。

不久,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荆轲说:“微太子言,臣愿谒之。今行而毋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想得很周到:空手去见秦王,秦王怎么会让见呢?于是提出:最好拿着“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得以有报。”太子丹听罢摇头说:“樊将军被迫逃亡燕国,我怎能出卖他;我陷于不义,于心不忍!”荆轲便从大局出发,私下去找樊於期,说明了来意,并示意将借樊将军头以取得秦王的信任。樊於期慨然应允, 坚定地说:“这是樊某日夜盼望的事!只要能报仇,舍我头算啥?好吧,你拿去!”当即拔剑自刎而死。头坠背后而两目瞑,颈中冲起一道血光,洒落四周,染红了小小的山村。这就是血山村命名的由来。至今山上有足印,相传是樊於期的足迹。

荆轲将樊於期之首封于一木匣中,又备了一把匕首,将匕首卷在献给秦王的督亢地图中。太子丹派秦舞阳做荆轲副手,两人向秦国进发。出发前太子丹及众送客在易水河畔一小村为荆轲举行了隆重的送别仪式。高渐离也携酒肉赶来送行。这是公元前 227 年深秋的一天,《史记》这样记叙当时的悲壮场面:“太子丹及宾客知其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祭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仰面而呵气,直冲霄汉,顿时化成一道白虹,贯于日中,世称“白虹贯日”,见者无不大惊失色, 荆轲两眼都瞪出了血,头发直竖,把帽子都顶了起来,这就是“怒发冲冠” 的来历。荆轲又唱道:“探虎穴兮入蚊宫,仰天唬气兮成白虹!”歌罢,“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从此,为荆轲送行的这个村子,取名“白虹村。”

荆轲在向秦王政献地图时,图穷而匕首现,刺秦王不中,被杀。他壮烈牺牲若干年后,在易县城西 2.5 公里处的一个山包上建造了一座塔,人们称其为“荆轲塔”。实际上,此塔为辽代所建,因塔座落于圣塔寺院中,故又名圣塔院塔,后寺院与塔俱毁。今存荆轲塔为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在原塔基础上所重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清碑上有“寺与塔为山而设,为荆轲而设也”等语。此塔八角十三级,高 24 米,砖石结构,白色,每层八隅各悬风铎,清风徐来,叮咚作声,远看象荆轲的宝剑直插云天,近观如壮士荆轲的身姿巍然挺拔。荆轲死于咸阳后,后人曾在塔基处建有葬荆轲的衣冠冢。圣塔院寺原来位于塔东,后人凭吊时发现以石敲石山石作响,酷似蛙鸣,传说是因为荆轲死得冤屈,连青蛙都为其鸣不平。当地为保护文物,

禁止敲击塔基,在塔南雕了一块蛤蟆石,供游人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