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插艾的传说
“五月初五插艾子”是河北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俗。那么,端午节门头插艾的来历如何呢?这就众说不一了。保定周围的民间有一种说法是“燕王扫北”时留下的风俗习惯。原因燕王来到河北之前,民间风传他杀人不眨眼,所到之地鸡犬不留。有的人信以为真。这一年燕王来到保定府管辖的雄县境内,看到一个农家妇女身上背着包袱,怀抱一个五六岁的大男孩,手拉一个二三岁的小男孩。他感到奇怪,上前问她为什么要这样。那位大嫂回答说:“这大的是我邻居的孩子,他爹被抓去修城墙累死了,妈在家病死了, 丢下这个可怜的独苗苗。这小的是我的亲生,万一出了事,我要舍去小的保大的。”燕王一听,对这位农家大嫂的高贵品德十分敬仰,于是和气地说: “你爱邻居的孩子,我爱天下的百姓。只要有爱心,怎会遇到杀人呀?”说话间,见路旁长满了艾苗,便伸手拔了两棵,递到大嫂手里,并嘱咐:穷人门上都插上艾子,有这个记号,穷苦百姓就不会遭伤害。这个妇人照燕王的话做了,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的门旁都插上了艾子。第二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燕王在这一带打了大胜仗。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便每年端午节插艾,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毕竟是传说,但它在民间却有很大的吸引力。由于艾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揉之有香气,茎、叶含有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每年端午节,时已入夏,蚊蝇等,害虫滋生猖獗,门旁插上艾子,有避瘟驱虫之效。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继承的良好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