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清香的胭脂稻
渤海岸边,冀东丰南县境内有一个古老的小镇,名叫王兰庄。这小镇地处陡河之滨,土肥水美,气候温和,盛产稻米,闻名遐迩。其中一种被称为“胭脂稻”者,更是稀世珍品。《红楼梦》第 53 回写到里山村庄头乌进孝来宁国府送礼的“胭脂稻”就是指的御田胭脂稻。
胭脂稻的米粒外形呈椭圆形,粉红色,顺纹带有紫红色的米线,用这种稻米做成的饭,具有特殊的清香味,食后回味,仍然余香满口。不仅如此, 这种稻米还具有回锅三次米质不散、色香犹存的特点,而且每一次回锅,米粒都能伸长一段。所以,当地人又把它叫做“三伸腰”。因此,这种稻米被视为珍品,作为贡品供皇家宫院食用。据地方志记载:清雍正五年(1727 年) 王兰庄一带始辟营田,“王兰庄有营田两处,南围菱角泊水田共地八顷五十一亩一分,播种稻谷;北围三角淀旱田共地三十顷四十九亩,播种杂粮,此项营田系工部侍郎王钩捐置。”
关于“御田胭脂稻”的得名,当地群众的传说颇多,一说为当地地主王兰者,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举荐,进宫求官,皇帝及宠妃见此稻后喜爱倍至,赐名“胭脂稻”。又一说此项营田系皇宫娘娘和后妃用胭脂体已钱所营,专供内宫食用的贡米,因米色微红,颇似胭脂色,故名“胭脂稻”。另有一说,因这种稻米的颜色跟娘娘和后妃的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 故被皇帝封为“胭脂稻”。
不过《康熙几暇格物篇》却别有一种说法,云:“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 布玉米谷种。岁至九月始收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颗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元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 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这里所说的丰泽园,即为皇家的御苑。
1954 年,毛泽东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王兰庄产胭脂稻,遂给河北省委写信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后来,丰南县粮食部门曾收购胭脂米 10 万斤进京。六十年代初,又曾征集该稻米送全国农览馆展出,声誉大振。近年,作家关仁山著长篇小说《胭脂稻传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问世后,南北各地钟情于这种神奇稻米者日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