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楼与插飞门楼

在太行山区的民居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工艺要数“石门楼”和“插飞门楼。”

山区居民的住宅多为四合院。“石门楼”一般建在临街房屋左端,谓“顺置门”;或建在正中,谓“正门”。但有的因临街的自然局限,在其它部位做街门,村人视为“歪门邪道”、“鬼午门”,这样的门口是不能建造“石门楼”的,只能以“破烂、随便”的特点修建,否则就会“引灾入门”。

石门楼一般要高出所有的房屋,村民认为这样可以隐住“福贵”,谓“门子上锁,储人不见”。整个建筑一石到顶,不用任何其它材料辅助。能工巧匠仅凭一双手,便能“凿、磨、雕、刻”出一块块各种规格的石料,每块石料轻者十余斤,重者可达三、四百斤。修建时,工匠们犹如”儿童玩积木” 般驾轻就熟。其构件主要由“隐峰”、“勾头过门”、“门墩”、“挑檐石”、“石匾”等组成。它的每一部分,都称得上是优美的民间艺术品,无论是给人以稳固之感的“门墩鼓”、隐峰中栩栩如生的“孔雀戏牡丹”、“鸳鸯戏莲图”,还是勾头那呼之俗出的“扭头狮子”,那仿佛可以听到“喳喳”鸣叫的“登梅喜鹊”;无论是过门上那“驱邪”的雄鹰、诙谐的“双雀归巢”, 还是那寄托着主人对家庭祈望的“福寿康宁”、“紫气迎门”等,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雕刻艺术上看,它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高浮雕,这种作品粗旷豪放,立体感强,能够产生逼真的艺术效果。另一种为浅浮雕,表现细腻,线条明快,忽隐忽现,犹如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在构图上,建造石门楼的民间艺人大都遵循“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立意特点。

“插飞门楼”俗谓“古式门楼”,也是一种民间传统建筑工艺。它的建筑材料主要有砖、木、石料等,样式典雅,给人一种威严感。门楼顶上立着四个兽头,脊顶两个大的相背而蹲,瓦面上两只小的向前而蹲,顶面全用蓝瓦砌成,前檐是猫头兽面勾檐滴水瓦,里边全用木结构,长圆椽前挑起方短椽来飞出前檐,这就叫“插飞”。一般大门口上有三个大立方,前檐下有一大卧方,卧方上至横檩间,全是木雕图案,中间多雕刻寿星和松鹤,卧方下是雕花木棱,多刻有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蝙蝠牡丹云纹相交的图案。这些木雕做工精细,生动活泼。从里边门口上方的三个立方到外边的卧方,凡是木质的地方都要画工亲眼见到,内立方则要写字,常见的字有“宝兰芝”、“松竹梅”等;也有画花鸟人物山水的,人物以八仙为多。前面卧方,有的画有“群英会”、“回荆州”等戏曲人物。其它木雕花纹都要着上色彩,油漆刷严。两旁的瓦面砖垛上则是石匠师傅大显身手的地方,下边坐底的纯青压条石,横头断面则要刻出各种花纹图案,有“鹿衔灵芝”、“蝙蝠衔桃”、“喜鹊登梅”等。

插飞门楼的建筑工艺大体经过这样几个步骤:首先经过制陶工匠烧制出兽头瓦面、滴水勾檐,再经过石匠刻出石条和砖上的花纹图案,又经木匠刻出木雕图案,然后泥瓦匠将这些工艺品巧妙地安排在一起,最后经民间画师来绘画油漆而成。

门楼就是门面。民间长期流传着“看门楼”之说:结亲的看门楼,讨饭的看门楼——看谁家的门楼就知道准家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它体现着不同时代家庭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