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的三宗宝
“保定府,三宗室:铁球、面酱、春不老。”这是一首广泛流行于保定及其附近地区的古老歌谣,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
铁球又称健身球,为三宝之首。它通体圆滑,明光净亮,球体中空,内装有音板和钢簧,分雌雄二球,握在手里运转,叮咚作响,一个低沉浑厚, 一个清脆悦耳,一高一低,一阴一阳,协调一致,优美动听,既能收到强筋理神之功效,又能在铁球的悦耳音响中陶冶性情,旧时各省的官宦、商贾进京往返于保定途中,必定购买此物,做为馈赠亲友或达官显贵的见面礼。
相传,保定铁球起源于元明时代,原为实心球,最早流传于宫廷,能起锻炼身体和防护作用。明代一位宫廷巧匠把实心球改装成带有音响的铁球, 轰动了宫廷,于是皇帝命令他专做铁球,供宫廷要人玩赏。数年后,工匠告老还乡,落户到保定南郊西马池村,仍以制铁球为生,自造自销,进城出售。保定本是畿辅重地,又是出京第一府。居民富庶,买卖兴隆,每天造的铁球供不应求。于是工匠便委托鼓楼南乾石桥一家代售。为保持产品的信誉和专利、严守秘方,自己生产,不收徒弟,传子不传女,共把这一戒条传为家法世袭相沿。有些拿手的特技,主人总是在深更半夜之后,才在一间秘室中操作。可是,当传到末代主人时,他只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姑娘长到十五六岁时,便多次向父亲求艺。严守家法的父亲为恪守祖上的遗训,予以拒绝。但姑娘并不死心,除日常留意制球的粗加工活外,还不时地偷学精加工
的绝技。每当更深夜静,父亲聚精会神地干活时,她就悄悄地溜到窗下,用舌舔破窗纸偷偷地学艺,她忍寒冬耐酷暑,数年如一日。一天,姑娘正看得起劲,一个喷嚏涌上来,“啊嚏”一声,惊动了父亲,老人一气之下,染病不起,不久便死去了。姑娘出嫁之后,另起门户,制起铁球来。因姑娘铁匠铺系名家所传,所以信誉经久不衰。后来,乾石桥两侧出现了几家专制铁球的铁匠铺,保定铁球,逐渐风靡全国。传说清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纂、太师太保纪晓岚爱玩健身球,并向乾隆皇帝介绍健身球的益处,他俩因玩此球而都得长寿。
现在保定铁球,是在沿袭了明清时代制作工艺技术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进与革新研制而成的,工艺更加精湛,深受用者欢迎。健身球早在 1937 年以前已远销欧美与日本等国。如今引销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波兰、澳大利亚、菲律宾、马来西亚、贝宁等十几个国家和香港地区。
保定面酱味美而富有营养,含有蔗糖的甜味和香油的香味,经化验,其成份为氨基酸 0.4%,还原糖 26.4%,食盐 9.58%,水分 48%。据有关资料记载,保定面酱始产于清康熙十年(1671),距今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其
鼎盛期为清末民初,当时全市有五六十家酱业作坊,年产面酱达 200 多万斤。由于其历史悠久,质量优良,在京、津、冀以及东北、西北、齐鲁和湖广等地久负盛名,是理想的烹任调料,故而成为保定“三宝”之一。
保定面酱分为两种:一为甜酱,一为陈年老酱。甜酱一般于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制作,加工时先用水和面,不经发酵即上笼蒸熟,再经伏天日晒加温发酵,秋冬即可食用,酱香味美。陈年老酱的做法与甜酱做法略有不同: 起初也是先将面用水和好,待其发酵上笼屉蒸熟,然后再用日光照射升温发酵,经过三个伏天才成为产品,待大部分水分被蒸发以后用勺子舀起来能拉成细丝,盛到罐内浮而不流,缸内面酱的表面象漂浮着一层黑色的油绸,红中透黄。远远一嗅,顿觉酱香浓郁,气味芬芳,品尝过后倍感咸甜适中,口香味美。
“春不老”与雪里蕻属于同科,却有区别,为保定的传统蔬菜。“春不老”在保定的栽种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了少量的生产。它喜欢寒凉,宜在早秋栽种,晚秋收割。生长期仅 60 天,亩产却高达万斤以上,是一种生长期短而产量高的优良蔬菜品种。保定郊区一些村子向有栽种“春不老”的技术和习惯,收获后经过腌制,无论存放多久,既不生筋又不长柴, 而且颜色翠绿鲜嫩,是人们冬春季节喜受的小菜。相传在晚清时,对此菜的加工尤其细致,要经过几道手续:先将原菜整理干净,放入缸内腌制数日, 加少许食盐,捞出后再用手搓,然后编成小辫,放入少量花椒,再置入缸内, 半个月后方可食用。这种麻花形的蔬菜不仅色泽鲜艳,形状美观,而且味道清淡可口,余味无穷。据说庚子年间,慈禧太后为躲避八国联军连夜脱逃, 在其回北京路过保定时,因吃腻了山珍海味,对保定的酱小菜和“春不老”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亲自为小菜赐名“太平菜”,为“春不老”赐名“备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