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也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它脱胎于清代康熙年间即已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这种从外地输入的声腔,经河北人民按照自己的语言音调、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进行改造、培育后,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 年)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北梆子。华北的广大农村和城市是此剧种的固有阵地。本世纪 20 年代,东北三省和山东省的城市和农村,也都盛行河北梆子。其足迹所到之处,还有徐州、镇江、南京、上海、宁波、杭州、南昌、广州、长沙、武汉、开封以及今俄罗斯境内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斯克(双城子),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乌兰巴托(库伦)等地。它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已录有抄本者约 500 余出,其中常演不衰的《宝莲灯》、《挡马》、《哪吒》等已拍成影片。

高亢、激越、悲壮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其唱腔属于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或十字的整齐句。主要板式有慢板(包括大、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腔和收束板等。伴奏音乐有唢呐、弦乐曲牌近百支,锣鼓经百余首,主要用于烘托舞台气氛和伴奏角色动作。琐呐曲牌多由昆曲、高腔转借而来;弦乐曲牌一部分继承于山陕梆子,一部分是以当地民歌小曲为基础经过戏剧化之后而形成的。传统伴奏乐器,文场以板胡为主,和以笛、笙、三弦、枣木梆;武场乐器与京剧完全相同。其表演艺术具有朴实、粗犷、勇武、火爆的风格,无论是文、武、男、女演员,均须具有基础武功。

河北梆子在剧目方面不仅擅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也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又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与此同时,出现了一批表演艺术家,如裴艳玲、齐花坦、路翠格、张惠云、张志奎、李淑惠等,他们的精湛的表演艺术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也使观众更加喜爱这个剧种。特别是唱、念、做、打功夫齐全、被誉为国宝的裴艳玲, 不仅在河北省、在中国大陆,就是在港、澳地区,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都拥有一批“戏迷”,她所主演的《宝莲灯》、《哪吒》、

《钟馗嫁妹》近年来享誉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