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

听过“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神话故事的人,无不希望瞻仰娲皇宫。娲皇宫在涉县境内,建在县城西北约 10 公里处的中凰山上,系一座古代

建筑。宫内有子孙殿,祀奉送子奶奶神。传说此地为女娲“抟土造人”和“炼石补夭”之处。每年复历三月十五日前后,方圆数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其中多为不孕妇女。求子者向送子奶奶神像叩拜、供香、许愿,取“神药”(多为香灰)回家和水服用,日后如怀孕,须来年到庙会还愿。庙会期间,民间戏班和闲散艺人演唱“刘二姐拴娃娃”等曲艺节目。

据文献记载,娲皇宫建于北齐,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随着历代王朝加以修葺和建筑配殿,到清咸丰年间,整个建筑共分为四组。第一组“朝元宫”,因早年兵燹战乱,今已荡然无存。第二组“停骖宫”,原是驻马下车之处,其正殿名“歇马店”。第三组“广生宫”,主殿“子孙殿”供奉“送子奶奶”。这便是山下的三组建筑。古迹的主体——“娲皇宫”为第四组, 座落在半山腰上,有弯弯曲曲的“十八盘”直通山门。山门横额上四个遒劲大字:“蓬莱仙境”,两边刻有“凰山名隆三岛,神仙势压十洲”条幅。走进山门,便见倚山石壁上浮刻一尊巨碑,“古中凰山”四个大字纵贯碑面, 潇洒、豪放。然后即可进入刻有“娲皇古迹”的第二道山门。只见倚山一块四米宽、七米长的青石板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北魏体文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法华经》和镶深密解脱经》摩崖石刻。字迹清晰,挺拔秀丽。字体工整, 刀工斧力实系罕见。

娲皇宫的主体建筑“奶奶阁”高达 23 米,坐北朝南,背靠绝壁,四层楼阁,歇山式琉璃瓦顶,在建筑选址、利用地势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它依山就势,结构奇巧。第一层半砌石窟之中,其上三层离石壁数尺而突兀独立, 仰面一视,颇有中凰又一峰之感。阁与石壁之间,又有十二根铁索相连,据说,每逢阁上游人一多,铁索便绷如弓弦。当地老乡又称之为吊庙。奶奶阁两侧,左配迎爽楼、钟楼,右伴梳妆楼、鼓楼,并间或有六角亭、水池亭, 以及“眼光洞”、“蚕姑洞”等石窟,使整个结构大体对称,且紧凑严谨, 疏密有致,再加之雕梁画栋、朱门紫扇,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奶奶阁雄伟壮观,犹如玉宇琼楼,嵌于绝壁之上。登阁远眺,太行山群峰叠翠,景色宜人。而走进奶奶阁,更令人叹为观止。第一层分内外两间, 外间为拜殿,里间是一洞石窟,精美的女娲石雕坐像就供奉在这里,殿内石器雕刻,殿外檐木彩绘,无不巧夺天工。尤其是柱顶那六件石雕,游人无不称绝。那“白象青莲”,“狮子绣球”,玲珑剔透,各呈神态;那龙凤莺龟, 山水花草,皆神灵活现,呼之欲出,集中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二层三层,也都颇具特色,令人称羡,东、西、南三面各设走廊,北面山崖上凿。“拴马鼻”,以铁链将楼阁与刀削山崖连在一起,使游人有惊无险。登至最高处,凭栏眺望,可见山影绰绰,细雾蒙蒙,清漳河似一条白线,时隐时现, 眼前宛如一幅饱墨淋漓的图画。低头又见娲皇宫古阁斗亭,红墙飞檐,给人以怡然自得之感,再加之不时有游人乘兴敲起钟鼓楼上的古钟,霎时,群山共鸣余音轰响,更添飘飘欲仙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