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皇杠
“抬皇杠”又有颠杠、劫皇杠、抬花杠、抬杠箱等称谓,是河北省平原、山区广泛流行的一项民间自娱性活动,是一种技艺高超的无伴奏民间集体舞蹈。在南宫、元氏、获鹿、井陉、满城、抚宁等县,人们习惯称之为民间“迎神赛会”的一种仪仗形式。它以再现古代帝王外巡时的皇家气势,或作为反对腐朽的封建皇家政权的表示而闻名遐迩,倍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杠”为古代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组成的队伍称为“纲”。一盘杠由杠杆、箱架、箱、箱环、顶旗等五部分组成,其重量一般在 40 公斤左右。参赛
时,或 30 盘,或 40 盘,没有一定之规,越多越热闹,越红火,越有看头。角色除抬杠者外,尚有一名身系串铃,手扬马鞭,装扮犹似古装戏中的七品芝麻官者,谓之“押纲官”,负责查验贡品,及四名犹如衙门站班的“护纲衙役”。
表演是随着仪仗队伍的拉开而开始的,或在崎岖的山路上,或在狭窄的小巷里,或在野外河滩地,或在村镇中央的广场,抬着一盘盘杠的演员边行进边颠动杠箱,使得箱环有节奏地拍击杠箱,发出“啪啪”的声响,故有“颠杠”之称谓。行至“神”下驾的地方即所谓“落驾”处,仪仗表演进入高峰。“全罗执事”以及数十面彩旗围成圆环,圆环内,在震耳欲聋的铁炮声中, 数十盘杠形成两条长龙,尔后你来我往,“穿十字”、“走连环”、“掏剪子股”,队形千变万化,演员一改单调的“颠”,争相施展“换杠、顶杠、驼杠”等高难技巧。押纲官在衙役的护拥下,扬鞭舞蹈,杠间穿梭,查验贡品,整个场景蔚为壮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伴以颠动时箱环拍击箱子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和奏乐,从而形成一种粗犷而豪放的艺术气氛。
这一民间游艺习俗,据今人考证产生于隋唐时期。相传隋炀帝杨广荒淫无度,奢侈无比,经常搜刮民脂,将天下奇珍异宝装箱,役使黎民百姓用木杠抬着,源源不断地送往古都长安。据说有一年其叔父杨林押着这些皇纲路经河南滑县一带的瓦岗寨时,“混世魔王”程咬金听到风声,趁其不备,带人马下山劫了皇纲。我国古典著名小说《水浒传》第 15 回和第 16 回对宋代民间豪杰“智取生辰纲”有详细描写。他们冒着杀头危险劫取“不义之财” 之后,自然难以抑制胜利的狂喜,抬杠走起路来不可能再规规矩矩地迈四方步,于是便引出了那多姿多彩的抬杠舞蹈动作。同时,为避免官府缉查追捕, 需要迅速把皇纲转移到安全地带,慌不择路,也自然会做出各种异平常态, 难度很大的动作,通过各种崎岖艰险的路段,留下曲折回环的路线轨迹,这就是“抬皇杠”队形变换形式,如“一条线”、“单出头”、“蛤蟆走曲”、“五福捧寿”、“八仙过海”、“十三太保”以及“盘杠”、“串杠”等的由来。
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里井陉县一些地方则认为,“抬皇杠”产生于明朝万历年间。说是皇帝西下五台山拜佛所经之处,地方官绅献奉“贡品”,在庞大的护驾队伍里,产生了一支特殊的押运贡品的“纲队”。一行数千人途经井陉赵庄岭时,一只火球从天空飘落在众人中间,数时方熄,却一切安然无恙。皇帝以为这是“火神显灵”,是自己对神的不敬所致,于是赐修“火神庙”一座相安。不久,他返京路过,恰逢庙宇竣工,便带领一行亲临庆典, 并旨谕这天“正月二十五”为“赵庄岭火神庙会”。后人为再现当日情景, 将皇家所用的“銮驾、龙凤旗、龙虎牌”等“全罗执事”,以及“纲”队之
“杠”制成道具,由民间演习。经过群众艺术加工的“颠杠”,现已成为一项引人注目的文化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