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皮影与哼大鼓
冀东皮影与乐亭大鼓是渤海岸边秦皇岛、唐山一带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看皮影与哼大鼓是当地人民群众较为普遍的风俗习惯。
皮影戏演出时,过去只用人工操纵影人,操纵者兼伴唱,叫做“贴唱”。一个人操弦兼司鼓,一人操锣镲,也要伴唱。演员多是身兼数职,手口并用, 既是伴唱员,也是伴奏员,只有六、七人就能演出。其演出形式,是将驴皮刻制的影人,用灯光映射在影幕(俗称影窗)上,演员在幕内操纵影人,加上配音演员和音乐伴奏,通过影人的形体动作来介绍故事情节,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图案,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所以人和景物不能重叠。经常听皮影戏的人都知道,此艺术以唱见长,男女声各有自己的唱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在表演行当上有髯(老生)、小(旦)、大(二花脸)、老座子(大花脸)、毛净(武花脸)、花生(丑)等行,各行当均有自己的唱腔。在念白方面,多用渤海边乐亭一带的方言土语,因此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发声方法很奇特,演员演唱时用手指掐着喉头发声,经过挤压后的声音,具有一种特异色彩,恰好与影人的形象和动作浑然一体。据说这种唱法,是清末民初有个叫于化坤的艺人首创的。皮影戏剧目甚多,传统剧目中以《五锋会》、《二度梅》、《青云剑》、《镇冤塔》和新编神话剧《三打白骨精》等戏最为人所推崇。
冀东一带的哼大鼓是指哼唱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亦称“乐亭调”,因其发源于乐亭县一带的农村而得名。它具有比较完备且富于变化的板式和刻划各种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流水板等 10 余个,有所谓“九腔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高亢激昂,刚柔相裨,雅俗共赏。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其演唱方式,以说唱亦重著称。若刻划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若揭露反面人物则可使之奸诈诡谲,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可让人觉得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在传统曲目中,以演唱反映民俗风情和农家生活的内容为多,如《武松打店》,《拷红》、《鞭打芦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