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暮鼓
宣化古称上谷郡,后称宣府,近代定名宣化,以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闻名遇选。“晨钟暮鼓”,说的是宣化城内的著名建筑物清远楼和镇朔楼的故事。
俗称“六里十三步”的宣化古城垣,固若金汤,基本保存完好。城之正中,一宏伟建筑若鹤立鸡群,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清远楼。清远楼又称钟楼,楼高 17 米,面阔 5 间,进深 3 间,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 年),清代重修,别看它是三重歇山式建筑,却似长江边上黄鹤楼一般气度不凡。城楼上悬挂古铜钟一口,高 2.5 米,直径 1.7 米,重约万斤,用手轻轻一拍,便发出宏亮的声音,可传数十里之遥。传说这是一口神钟,一有战火狼烟,便鸣钟报警,其声音可直达京城。这座钟楼堪称一位历史老人,饱经沧桑:张骞从西域带回葡萄苗栽在这儿,李克用从这儿发兵攻打黄巢,李自成的义军也曾在这儿留下赫赫声威⋯⋯
从清远楼往南 200 米处,便是镇朔楼。据《宣化县志》载,始建于明正
统五年(1440 年),清乾隆六年(1741 年)重修。楼高 15 米,建在占地 952
平米、高 8.4 米墩台之上的两层建筑,台下有贯通南北的拱形券洞;面阔 7
间,进深 5 间,重檐九脊歇山式布瓦顶。楼上南面悬有清乾隆六年制的“镇
朔楼”匾额。楼内原有直径 1.5 米的大鼓一面,故有“鼓楼”之称。楼上现存的“神京屏翰”匾额系乾降帝御笔。
宣化府谓京都之屏障,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晨钟暮鼓”,镇朔楼与清远楼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成为南北之通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