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小曲与洺州花桌

“永年小曲”是流传在邯郸地区北部永年县的一种民间舞蹈,相传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因其最早在永年县北正里、南北里一带盛行,故俗称“正里小曲”。新中国成立后,它流传到外地,进入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人们始将其称为“永年小曲”。

永年个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劳动人民喜爱。历年来,人们不但在逢年过节、欢庆聚会的大喜日子里表演,而且在打醮开光、求雨酬神等活动仪式中也要表演。这是一种舞蹈加伴唱的民间歌舞。舞蹈动作属秧歌类, 其表演简洁朴实、委婉细腻,具有鲜明的冀南特点。多年来,这种艺术形式受冀南风土人情、审美习惯、气质特征等方面深刻影响,新颖别致的独特风格日趋突出。在器乐伴奏上,全场演出只需要一件打击乐器——云锣。一人操作指挥,与之配合的是几个伴唱人员及其各自手中叩打节奏用的两块瓦子

(竹板),台上演员只舞不唱。现保留的传统曲目近百个,其中以“四辈上工”、“丢戒指”、“腊梅花”、“绣荷花”、“哭五更”等等。这些曲目大多以爱情生活为内容,具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舞台常用道具为扇子和手绢。

永年小曲发源于何地,今已无从查考,有“源于山东”、“源于山西”、“源于永年本上”诸说。50 年代中末期,京、津舞蹈界就曾亲临永年对其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70 年代末,经过精细改编和加工的“永年小曲”随河北民间歌舞演出队进京演出,受到首都及全国舞蹈界的好评,称赞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们一种质朴无华的民间艺术之美;十几个国家的外宾观看演出后,情不自禁地赞扬“永年小曲”是真正的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荣。

永年县古称洺州,“洺州花桌”远近驰名。这是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活动,主要在临洺关镇及其周围流行。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当地的“清乐会”精心装饰各具特色的六乘花桌,每个花桌由八人抬着,同向镇中心的燕赵第一境观音阁出游汇聚,表演风趣,滑稽,技艺高超而别具风彩,深受群众喜爱。

这种花桌一般系由紫檀木或红木制成,为方形八仙桌,桌背及两侧镶制的棚栏精雕细刻,描龙画凤,自栅栏向上以细竹条、铁丝绑扎成 6 尺多高的椭圆形花架,点缀着数千朵奇花和数百支蜡烛,花桌的腰部两侧各凿两个方洞,由长约一丈六尺的两根大型木杆穿过,杆端绑一中型横杆,横杆两端是两个十字型小竖杆,以绳捆系。表演者头戴红疙瘩黑缎小帽,身穿蓝大衫, 外套黄坎肩,脚穿白袜黑尖口鞋,鼻扎八字胡,嘴叼旱烟袋,左手插腰,右手摆动,时而踮脚尖,时而扎脚跟,或向前走,或向后退,或原地弹跳,令人目不暇接。

最使人惊叹的是花桌腾空跳。抬花桌的能手一般为年逾六旬的老者,他们把花桌的小抬杆前端约 2 公分处顶在自己的肩锁骨和后肩边上,他们需步调一致劲一股,不能出丝毫的差错,只听一人高喊了一声:“腾空,跳!” 八人同时将肩向上一纵,花桌便离肩腾空跳起半尺多高,然后再稳落于八个抬者的肩上。这一“鲤鱼跳龙门”的绝招,难度很大,当花桌抬到最高潮时, 百支蜡烛火焰闪烁,千朵奇花上下翻飞,沿途观众无不眼花缭乱。

抬花桌,洺州这一独特民间活动历史悠久,碑记和史料中均有记载。据

民间传说,这一艺术形式是从唐代尉迟敬德奉敕重修观音阁时兴起的,以后, 历代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民众便祈祷五谷丰登,摹仿古时抬花轿的技艺,演化为抬花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