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面素席
冀南武安一带,每逢婚嫁、贺寿、孩子满月等庆典,都要摆席设筵,招待亲朋好友。筵席分荤素两种:荤席大鱼大肉,素席则纯以面食和少量菜蔬做成。由于这种面素席清香可口,味道鲜美,且外观耐看,能以假乱真,所以颇受群众观迎,人称“素面席”。
摆素面席待客时,一般先上七盘佐酒菜。盘内多为豆腐、豆花、齐于、鲜藕等。饮酒至酣,宾客连称“足矣”时,便撤掉杯盘,开始上饭菜。主食包括馍馍、大米饭、烧麦,人们习以“三道饭”称之。馍馍供应自始至终不断,有专人挎着花篮,沿桌走动,随时送上热的,收回凉的。席中,上大米饭,每人一小细瓷碗。稍后,每桌再上一盘“烧麦”。烧麦形似饺子,肚鼓且圆,嘴儿摆折成榴花形,内包粉条、豆腐、虾米馅儿。上饭的同时,开始上菜。第一道称“花菜”,这是大碗菜,用大细瓷碗盛,下衬丸子、油炸山药,上覆切成条状的粉片、油炸豆腐片、面食片,最上边蒙上切得极细的褐色海带丝,染成红黄绿色的鸡蛋丝儿,再浇上小磨香油调的蒜苗汤几或葱花汤儿,五颜六色,煞是好看。随后,依次上“红片”、“白片”、蒸鸡蛋、“腐乳丸子”、“小炒”、丸子汤、清炖豆腐、清炖白菜、鸡蛋汤等。最后一道菜是藕,藕有窟窿眼儿,表示整个席终,已经“透气”。从“花菜”至藕,简称“十大碗”。最有特色的是,一般荤席中以猪肉制做的“红片”、“白片”、“小炒”、“肘子”等,完全由面粉加工,且表面看起来别无二致。“面素席”正由此而得名。“面素席”的关键在于做好代替荤腥的面食。常见的面食做法是:把面粉倒在盘内,在面粉里加适量的盐、花椒面儿、五香粉、大料未儿等佐料,掺匀后,倒上冷水用褂面杖搅,搅至出现一个个小孔,成蜂窝状的糊糊时,摊到笼屉上蒸。约半小时可蒸熟,然后用刀切成一个个“豆腐块”,这即便成了面食的“母形”,可作上席的各种“佳菜”了: 切成薄片儿,装进碗里,下衬粉片儿,放笼上蒸透,下笼后浇以蒜苗儿(或葱花儿)香油汤儿,即成为席上的“白片”。在“母形”面食的表面抹上黑酱,下油锅炸后切成一定图案的薄片儿,装进碗里,下衬切成同样的粉片儿, 上笼蒸透,浇以蒜苗儿(或葱花儿)香油汤儿,即成席间人们爱吃的“红片”。若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再抹上腐乳,装进碗里,下边衬上方方正正的小块豆腐,蒸熟后就是“腐乳肘子”。将母形面食切成细丝儿,同木耳蒜苗炒在一起,就是“小炒”。这传承了千百年喜席的食俗,至今仍在冀南民间流行不衰。随着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虽有以糕点或油炸面包片儿代替“烧麦”,或加新鲜汤菜如桔子、山楂汤的,但替代荤腥的面食,却始终保持了传统的做法和独特的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