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促进地区间差距的缩小

罗马俱乐部认为,经济增长过程正在无情地扩大富国和穷国的绝对差距,卡恩等人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发展中国家特有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十个要素,有利于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这十个要素分别是:

  1. 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开发经济。以中东的石油开发为例,在中东可能有

    1 万亿桶以上可以得到的石油埋藏在沙漠和水之下,文

明在那里已存在 1 万年以上,但是这项财富实际上直到最近才被人利用。这其中的一部分功劳应归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因为它们不但购买和使用石油,而且也能够和愿意为勘探和开采石油提供必要的资本和技术。由此可见, 发达国家需要大量原料和其他产品,并拥有必要的资本和技术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发展中国家应抓住这个有利机会,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大力开发本国的经济,增加产品供给,提高产品质量,并将一部分产品打入发达国家市场。

  1. 输出劳动力等于获得资本和技能。从 60 年代初开始,西班牙向外

移民的人口数量迅速增加,到了 60 年代末期,每年的移民总数高达 10 万人左右,约等于西班牙全部劳动力的 10%。这些移民者中,大部分成为其他欧洲国家的“移民劳动者”,他们不仅汇回大量资金,而且还在先进国家学到了先进的技术,这两方面足以大大推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还有许多这方面的事例,输出劳动力的确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条途径,从发达国家看, 今后一个紧迫的问题将是劳动力的大量不足,这样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输出提供了可能。

  1. 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许多欧洲企业家以及部分美国企业家,不是雇用移民劳动者,而是把他们的劳动密集型工厂迁往发展中国家,并雇用当地的劳动者。采用此种方法比将劳动力移到有工作可做的工厂更便宜,也更方便。此种方法已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采用。

  2. 发展旅游事业获取收入。卡恩认为,从 70 年代起直到本世纪末,

    世界旅游业将以每年 10%—20%的增长率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大大发展旅游事业,增加外汇收入。

  3. 技术转移越来越容易。过去,要将复杂的技术进行转移是极为困难的,其中原因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同时技术的维修和运用既十分困难又很费钱。但在今天。技术的转移越来越容易了。虽然一些技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正处于淘汰过程中,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许仍很适合、有用,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引进和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

  4. 利用发达国家的开发经验。发达国家也不是从来就是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它们的经济有一个从不发达到欠发达,再到发达的过程。它们在开发经济的过程中也有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如果发展中国家从中加以研究,吸取其中的有益经验,无疑对发展经济是极为有利的。

  5. 输入污染和低贱工作以增加就业机会。卡恩指出,有些人认为把容易造成公害和人们讨厌的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事,其实这是不

正确的。因为要促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消除贫困,不得不稍微牺牲洁净的空气和水。所幸目前防止公害的技术很容易被利用,这样使发展中国家原本预测的牺牲程度,要比发达国家过去开发中所受的灾害少得多。

  1. 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并确立不依赖政府保护的竞争力。即发展中国家应极力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品,替代原来的进口品,这中间还要逐步强化不依赖政府保护的竞争力。

  2. 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使发展中国家遭到侵略的可能性减少。

  3. 获得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

卡恩认为,在首先开始进行工业化的西欧和北美各国中,经济增长是个取得资本、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缓慢而持久的过程,这种从发明、应用、投资到收益为止的全部活动过程,大约要耗费 10 年的时间。例如,在美国,把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 250 美元增加到 7000 美元,花了 200 年时间;在日本,

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 100 美元增加到 400 美元,用了 100 年时间;而对于现在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各国来说,由于拥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十个要素,完成这个过程所需时间就可能大大缩短。卡恩认为,竞争中的富国不久会发展得比目前更富裕。各种经济因素的构成因国而异,可是总体性的方针却相同, 也就是利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使经济迅速增长起来。“在2000 年的时候,可能有 1/4 的人类将生活在正在出现的后工业社会中,而 2/3 以上的人口每人平均收入将超过 1000 美元。到 21 世纪末,几乎在所有的社

会中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应当超过 2000 美元,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这里,卡恩把通过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入污染以增加就业机会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有利因素,并且把消除贫困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立起来,认为要消除贫困,就不得不牺牲洁净的空气和水。卡恩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来保全发达国家。事实也正是如此, 许多发达国家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些国家因此而想到将环境污染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石化、冶金、电子、化工等危害环境的加工制造业项目,纷纷以对外援助的名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日本本国的森林覆盖率达 67%,但却把耗费木材的工厂建在发展中国家,然后又把绿色无污染食品、日用品低价吸收。北美和欧洲一些国家也是如此,即把生产剧毒产品的工厂建在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却在本国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不仅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大量消耗,而且也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身体健康。印度博帕尔邦剧毒物质泄漏污染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一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发达国家低价引进了生态良性循环,高价输出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高价引进了生态恶性循环,低价输出了良性循环,并失掉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发展中国家决不能因为自己的贫困,而放弃自身在促进全球生态经济持续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价值,决不能为了一点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忘掉长远的、全局的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发展经济未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国际上也不乏发展经济与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先例,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切国家未来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