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着眼于全球危机的现实

不论过去的世界曾几多辉煌,也不论未来的世界性基本要素是悲观还是乐观,但仅仅从全球危机的现实就可以看出传统发展道路的不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论即由此出发观察世界的未来。全球性危机的现实表现为:

  1. 生态恶化: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 80

    年代初期曾指出,几年来,有关世界经济增长的未来的讨论,集中于非再生资源方面特别是矿物和化石燃料的限制作用考察上,往往设想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所以无需担心。事实上,无论是非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生物资源等),它们的基地都在缩小。地球的生物系统是世界系统的基础。生物系统除提供食物外,还提供除矿物和石油及合成物以外的几乎一切工业原材料。现实状况是,人类赖以获得食物和工业原材料的四大生物系统——海洋渔场、草场、森林和耕地,都受到明显的压力,这压力甚至超过大自然的长远的承受能力。许多海洋渔场的生产率由于渔获量超过其再生能力正在不断下降,早在 1883 年,英国政治经济学家威廉·福斯特·劳埃德就提出“共有财的悲剧”的论点,即共同使用共有的资源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悲剧。的确, 由于过度捕捞正在引起海洋共有财的悲剧。森林资源也在砍柴者、缺地农民和国际木材集团的滥伐下逐渐缩小。据《1990—1991 年世界资源报告》报道, 每天约有 550 平方公里的热带雨林在消失,其面积仅略小于新加坡。近一二

十年来,非洲的森林被砍去了一半,其中西非 9 个国家的热带雨林已失去了75%。另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字,1974—1984 年,尽管政府花费巨资,而且还实施了几个鼓励重新造林的方案,但森林总面积还是损失了 25.4 万平方公里。草场的状况是,由于牛、羊和骆驼等牲畜的数量如同人口那样迅速地增加,草场也呈不胜负担之势。过度放牧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普遍现象,据资料报道,80 年代初,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天然牧场只能放牧 25 万头羊,但实际却放养约 100 万头。同样,在叙利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天然放牧区,放养

的牲畜头数是能维持头数的 3 倍。结果造成剥蚀、侵蚀和沙漠化等患害。耕地也受到压力,荒地已极少见,休耕用不断缩短,缺地的农民不得不利用陡坡和肥力较差的土地,人类已经开始对土壤取之甚多,而给之甚少。人类对

地球生物系统所施加的另一个过重负担,是人类所产生的废物。就像砍伐森林过多就会影响森林的再生能力一样,产生的废物数量过多也会超越地球对废物的吸收能力。因而废物数量过多就会变成污染,污染会损害甚至破坏局部地区生物系统的生产能力,它会破坏森林、作物和渔场,使淡水湖泊和河流所含成分变化,毁灭整个植物和动物种群。总之,地球吸收废物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但它又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废物的数量或性质超过自然系统的处理能力时,自然系统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上述一方面是由于滥伐森林、过度捕捞、过度放牧和过度耕作等,另一方面是由于废物过多引起的污染,两者共同形成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其后果是破坏性的、代价高昂的。表现为:一是造成土壤的侵蚀和耕地的损失。联合国一份关于墨西哥的报告指出,估计有 15 至 20 万公顷土地由于土壤侵蚀而不能使用。二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海洋越来越变成为地球的垃圾库,被迫接受大量的工业、农业和城市废弃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1970

—1978 年,就有 100 万吨以上的原油溢漏在全球海洋中。海洋污染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日本许多曾经很大的渔场,如东京湾、大阪湾和广岛湾都早已成为“死海”。三是大量物种濒临灭绝。在最近几十年中,被毁灭的植物和动物种类超过了进化的物种,幸存的物种数目正在不断下降。其中原因有空气污染的因素,也有自然栖息地的被破坏,还有时野生动物的大量捕猎。四是受灾程度的加深。自然系统当处在受压情况下,对外界的影响是高度灵敏的。不大的或常规的事件都可能酿成重大的灾难。喜马拉雅山两侧的森林被大规模砍伐,导致巴基斯坦出现创记录的洪水灾难。秘鲁安第斯地区发生的一场地震,其破坏程度远远超过按里氏级读数所应造成的破坏,这是因为滥伐森林给初发地震造成大量土体和岩石滑动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由于人为的直接干扰因素和工业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共同形成对地球生物系统的压力,反过来又影响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形成生态恶性循环。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首先降临在非洲大陆,使 30 多个国家处于干旱和饥荒之中。在干旱严重的地区,昔日的绿洲、沃土,变成了一片荒漠,树木凋零,河流干涸,土地龟裂,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饥饿之中。与此同时,一些异常气候现象频频出现:行凶肆虐的飓风席卷了加勒比海地区;无情咆哮的洪水席卷了孟加拉国;⋯⋯1988 年,回荡在地球上的冲击波向人们发出了强烈的信号,使人们突然感觉到这颗旋转的星球,这个生命之泉的汇集地正处于危险之中,难怪美国《时代》周刊打破一年一度评选“风云人物”的传统做法,把处于危险中的地球评选为 1988 年“风云行星”。

  1. 环境危机:大气是没有国界的,大气的运动是全球性的,因而由于大气污染所造成的许多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有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①温室效应。还是在

    1988 年时,整个地球仿佛热得发了疯,变得暴跳如雷。人类无意中在地球四周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热陷阱”。“温室效应”拉响了全球变暖的警报。世界气象组织测算,到 2030 年时,地

球平均温度可能增长 4.5℃,而过去 13 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还没有超过 2

℃。目前已经出现的这种地球变暖现象,可能在下半个世纪中叶时使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升高 6 英尺,这样致使居住在离海岸线 60 公里以内占世界 1/3 的人口受到威胁。全球变暖影响最大的部门是农业,小麦的种植地区不得不北移,而北部的土壤一般较为贫瘠;世界 60%的人口的食物——水稻的生产,

将遭受到越来越干燥的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破坏、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气体作帮凶。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由于大量消耗石油和天然气,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砍伐掉能够调节、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致使近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25%,估计今后 50 年内还要增加 30%。②臭氧层破坏。离地球表面 10—50 公里的同温层中有一个气层,叫臭氧层。臭氧层能吸收 90%以上的紫外线,起着保护地球上万物生灵的作用。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美国“雨云—7 号”气象卫星测到这个“洞”大如美国,高似珠峰。有关资料表明,自 1969 年以来,横跨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前苏联、西欧等国家广阔地带的臭氧层已减少 33%。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就是人类大量使用的制冷剂——氯氟烃,虽然它不能在低空中分解,但经过一段岁月它会顽固地漂浮升入到同温层,以一个氯原子即能毁灭近 10 万个臭氧分子的速度来吞噬臭氧层。臭氧层破坏之后,“无影杀手”紫外线便可长驱直入。科学家们证实,大气中臭氧层每减少 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就增加 2%,皮肤癌发生率则增加 4%。臭氧层的破坏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杀害海洋生物,阻止植物生长,此外,还可引起“温室效应”。③酸雨。1989 年,美国《纽约时报》列举了 1988 年世界出现的 13 个重大环境问题, 其中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由于酸雨问题而引起的国际环境纠纷。美国工业区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硫,越过国界后形成酸雨降下,使加拿大几百个湖泊因酸化而毁灭,另有几千个湖泊也濒临灭亡,湖中的水生生物更是恶运难逃,大量地死亡。不仅如此,酸雨还渗入地下,使地下水源趋于酸化。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遭受酸雨之害。酸雨使许多森林死亡,世界各地的古迹、桥梁受酸雨腐蚀、损坏;农作物因酸雨而减产甚至绝产。当今的世界, 林立的烟囱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等越来越多,对酸雨现象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1. 人口带来的威胁:“人类正在成为自身最大的敌人”,此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仔细考察,却不无道理。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人口正以日增

    25

万的速度迅速膨胀,而且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全世界每年要新增人口 9300

万,预计到 1998 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 57 亿增加到 60 亿,到 2025 年,

世界人口将超过 85 亿,到 2050 年将突破百亿大关,达到 125 亿,而 190 年

前,也就是 1804 年,世界总人口才 10 亿。世界人口剧增,使本来就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保障就业、环境保护、战胜饥饿、克服排外等问题更难解决。美国政府全球问题特别顾问威尔斯认为,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生育,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及其给社会、经济、政治带来的不稳定性将越来越大。据统计,世界上人口超过 1000 万的国家已有 77 个,有专家认为,提高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教育发达、生活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很低。德国、瑞士、瑞典等不少富裕国家,人口发展都出现了负增长。可见,虽然人口在膨胀,但是人口问题绝不是无救的。只要全球联合行动,控制人口是有希望成功的。人口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发展问题,积极、稳妥地解决人口问题有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只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1994 年 9 月在开罗召开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以“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主题,这表明国际社会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人口与发展密不可分,并准备采取共同行动。

  1. 增长之后的困惑:本书多处提到,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这个星球上

产生了贫富差别极为明显的两个世界,即富人的世界和穷人的世界。富人的世界往往是工业化起步早,并且维持经济高增长率的那一部分,单是过去的100 年间,发达国家的工业产量增长超过 100 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大量地消耗资源,排出污染物,引出了近几十年内几次石油危机以及地球环境的被污染。虽然各国已感其害,并也采取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如节约能源的技术措施、环境保护政策等,但是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及其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并未得到彻底扭转和根除。据统计,世界上最富有的 1/4 人口,消耗的原料资源要占世界总消耗量的 2/3,消耗的能源要占世界总消耗量的 4/5,具体说,世界矿物燃料消耗量的 70%、汽车消费量的 90%、化工产品消费量的85%、军费开支的 85%以及太空废物的几乎 100%属于占世界人口 25%的富人和技术上先进的人。他们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要严重得多,他们每年消耗的纸张、家具就要用去世界森林资源的 1%。美国人更是生产垃圾的能手,人均生产的垃圾等于加纳或孟加拉人的 100 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已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样说的意思并不意味着在穷人的世界对资源和环境没有影响,相反,问题也很严重,诸如人口剧增,肥沃土地的损失,特别是土地的沙漠化,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城市的污染问题等等,但穷人世界的主要“污染”则是贫困,消除贫困是他们发展的首要目标。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绝不能重走发达国家所走的老路,防止增长所引出的高昂代价。国际学术界有人把以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并最终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模式称为“不可维持”的经济。

总之,全球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很多,但通过生态——人口——经济这些互为因果并相互交叉的基本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我们许多困境的根源,即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盲目增长给地球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并且消耗了大量自然资源,严重污染了环境,随之影响到社会稳定。人类的确越来越明显地成了自身生存的最大敌人。我们今天的决策,将决定地球作为人类家园的命运,但继续实行“得过且过”的政策将会使世界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之中,需要进行彻底的战略转变,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或实际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