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英国

英国对佛教研究的理论出发点是基督教中心说。这与它在东方的殖民主义统治是分不开的。1875 年,英驻锡兰总督秘书奇尔德斯完成《巴利语词典》,由此开展了对巴利语佛典的研究。1881 年,李斯·戴维斯创立巴利圣典学会,出版了校订过的巴利原典与部分英译、法译、德译等多种译本(翻译出版巴利语三藏),这为欧洲的佛学研究打开了大门。这个学会的会刊刊载有关佛学的研究论文。这个时期出版了相当一批有关巴利文佛教和语言的学术论著,形成研究上座系的学派。

这一时期,一些梵文经典的问世,又提高了学者对大乘佛教的兴趣。自1891 年鲍尔斯在中国新疆库车发现了桦树皮抄本佛经以后的几十年,西方一些学者以探险家身份在中亚和中国新疆掀起了掠劫文物的高潮,其中英国人

斯坦因劫夺最多。斯坦因曾 3 次到中国新疆和中亚“考察”,掠夺了敦煌千佛洞所藏大批梵文、龟兹文、于阗文、回鹘文和栗特文的佛教经典,这些文献在西方展出后,震动了欧洲的学术界,引起了对佛教考古学、佛教语言学和文献学的兴趣。他们考察报告和展示的文献,也刺激了英国对大乘佛教的研究。对于中国佛教文献,西方学者最注意的是古代僧人西行的游记。1884 年,S·比尔出版《大唐西域记》英译本,再版时又增收入《法显传》和惠生的《使西域记》,1888 年,又翻译出版了《慈恩法师传》。英国学者对这些珍贵材料进行了艰苦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托玛斯·沃特斯在本世纪初发表的

《大唐西域记考证》。19 世纪末来中国的传教士约瑟夫·埃德金斯,进一步考察了中国的宗教状况,1877 年著《中国的宗教》,1881 年著《中国的佛教》和《北传佛教中的涅槃》,1885 年著《中国佛教介绍》,这些书籍向英语国家传播了中国佛教的信息。有关中国佛教研究的还有艾特尔 1871 年著的《佛

教三讲》和《佛教》,S·比尔的《佛教三藏》和 1882 年出版的《中国的佛教文献》等。

  1. 世纪末,佛教开始被引入英国社会生活实际,对佛教文学和考古的研究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宣传。1880 年,英国诗人阿诺尔德爵士所写的 8 卷本散文诗集《亚洲之光》;1897 年,卡洛斯著《佛陀的福音》,这些书籍用优美通俗易懂的散文和诗歌描绘了佛陀的生平和思想,深受一些群众的欢迎, 对佛教的宣传起了推动作用。著名的佛教神智学会在伦敦也展开了活动。拉沃茨基所著《密教》与《沉默的声音》两书,对英国宗教思想有相当影响; 神智学会还用英语出版了其它一些介绍佛教人物和典籍的小册子。据认为, 神智主义在维多利亚朝时期,使英国关于科学与宗教的信条发生了松动,因为它要求以佛教伦理为准则,把道德观念建立在理性主义的科学基础上,他们的活动在英国产生了反响。

  2. 世纪初,英国始有佛教徒,第一个比丘是阿兰·贝纳。1890 年,阿兰·贝纳 18 岁时拜读了《亚洲之光》而皈依佛教,并开始研读佛经。1898 年,他漂洋过海,向斯里兰卡求法,后又去缅甸组织赴英传法使团,1902 年,落发为僧,法名阿难陀弥勒,成为“欧洲第一位出家人”。1903 年,他在仰光建立了国际佛教协会,发行《佛教》刊物。1907 年为欢迎缅甸来的传法使团, 在伦敦成立了大不列颠爱尔兰佛教协会,由李斯·戴维斯担任会长。1908 年, 他带领一批佛教徒回到伦敦传法,他们身着僧衣,严守过午不食、手不捉金钱等戒律。其率领的布道团在英国传教遭到失败,半年后重回缅甸。此外, 1905 年,英国人杰克逊出版了宣传佛教的小册子《给西方人一个宗教》,1906 年,他开始在海德公园经常讲道,并与潘恩合作在伦敦开设了一家佛教书店。1907 年 11 月他与戴维斯教授、罗斯特、潘恩等人,在伦敦共同筹建了英国佛教协会,即爱尔兰佛教协会前身。这个由杰克逊等人在伦敦最早组织的英国佛教协会,公推李斯·戴维斯为会长。1908 年,改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佛教会,伦敦总部设有佛殿、禅堂、僧房等,还附有新式佛教图书馆,并在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牛津、剑桥和布莱登等地建立分会,出版季刊

《佛教评论》和发行宣教品。该会以加强巴利文、梵文的佛学研究为宗旨, 参加这个会的主要是一些对佛教有兴趣的知识分子和一部分白人信徒。1907

—1922 年是该会的鼎盛时期。这个会由于只重视佛教知识的研究,缺乏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加上创建人相继去世,不久即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阿难陀弥勒曾回到伦敦,力图复兴沉寂已久

的佛教协会活动,但成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