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法国和意大利
法国佛学研究侧重于大乘佛教。开辟这一领域并关注佛教的梵语文献的主要有塞纳尔特。埃米尔·塞纳尔特(1847—1928 年)被奉为法国东方学泰斗。1882 年,出版了他的《佛陀传说论》一书,读书主要依据梵文大乘经典, 大胆假设,认为有关佛陀生平的传说无非是以太阳神话为基础的杜撰。此书遭到欧洲学者的严厉批评,认为佛传故事固然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历史,但全盘否定也令人难以接受。塞纳尔特的考证方法,明显地反映了法国人文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倾向。他在比较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是释读阿育王碑铭。其成果发表于 1881—1886 年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此外,他还参校巴利文,出版了梵本《大事》。
塞纳尔特之后,法国佛教学界人才辈出,列维(1863—1935 年)1894 年任法兰西学院梵文教授,以后从印度去日本游学,1913 年受聘为彼得堡大学教授,曾任日法会馆会长。他的研究方法也是遵循法国佛教学研究的传统, 以梵典为中心,参校汉、藏资料。他还校勘了《大庄严经论》的梵本,1907 年将其译为法文;他又将安慧的《中边分别论释疏》梵本,交日本人山口益校勘发表;1918 年,他与俄国学者谢尔巴茨基合作,审校出版《俱舍论》第一卷界品,后将称友的《俱舍论释》委托获原在日本刊出;他还与高楠顺次郎等编纂佛教辞书《法宝义林》,已出版 6 卷。
列维的欧洲学生中成就卓然的是比利时人普山(1869—1937 年),他是著名的梵文学者和佛教学者,他不满足于对大乘佛教哲学的那种肤浅理解, 便从梵、藏、汉文原典的整理和研究上下功夫。1903—1913 年间,先后刊行了月称的《中观论释》梵本,于 1912 年刊行了月称的《入中观论》藏译本,
这些研究成果均收于俄国出版的《佛教文库》;在 1907—1917 年间,普山又完成了《入中观论》的法文翻译。普山在《印度文库》中还发表了调伏天著的《正理一滴论释》的藏译校订本,1912 年出版了他的《唯识二十论》藏译的校订本及法译本。这对瑜伽唯识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也是一种促进。他著有
《世亲和世友》一书,被认为是西方研究《俱舍论》方法论的范本。此外, 普山的主要佛学著作还有两部:《佛学研究及资料》(1898 年)、《佛教理史论》(1909 年)。这两部著作反映了著者本人学术思想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显示了欧洲佛学研究的深化过程。但普山是天主教徒,在著作中流露出对东方文化的某种轻视。他认为佛教并不是以理性为本质的宗教,他的研究是从哲学立场出发的。
从19 世纪开始,意大利与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进入研究时代。1878 年C·普尼出版了《佛陀、孔子与老子》一书,后又以论文形式发表于 1916 年的《东方研究杂志》上,题为《佛教对中国道教古代经典的解释》。这是意大利人企图全面了解中国三教思想的表现。1896 年 G·德·洛仑佐出版了《印度和古代佛教》。该书颇有影响,以后又增订重版。1907 年 K·E·纽曼则出版《中阿含经中佛陀的言说教导》,不久,他又以意大利文翻译出版了巴利文《中部》。至此,意大利对佛教开始了专门的探讨。
早在 1898 年,P·E·帕沃里尼即出版了《佛教》,1908 年出版了意大利语的包括《法句经》和《本事经》在内的《佛教伦理经典》,1903 年,A·科斯塔完成《佛陀及其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