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北传大乘佛教文化圈的衰而重振1.中国居士佛教

近代中国经历空前的民族灾难和社会大变动。西方列强入侵,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加上清代政府对佛教采取限制的政策和佛教人才的馈乏,中国佛教呈现出衰败景象。但由于中国清代乾隆皇帝采取了把佛教教团从社会中分离出来的方针,使清末佛教的实权渐渐脱离佛教教团而转入在家居士之手。为复兴中国佛教,以杨仁山为代表的居士们刻经办学、印刷佛书、创办居士活动组织和进行佛教交流,中国的居士佛教就此兴盛起来。

中国的佛教僧众也积极努力复兴佛教,进行佛教革新运动。近代中国佛教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佛教与现世的关系更加密切。近代从事复兴佛教的主要代表人物太虚等倡导“建设人间佛教”,强调“佛教为今时所必需”, 他们从爱国心出发,强调佛教要为现实社会服务,要自我革新,使之有助于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不仅佛教徒为了回答当时的现实问题而提倡佛教和研究佛学,当时一些思想家和学者也是如此。晚清以来的许多先进思想家对佛学发生浓厚兴趣,想从中寻找思想武器。他们认为中国要进步,必须在思想上冲破封建名教的网罗和打破儒家正统派的天命论的支配。而佛学不讲天命而讲佛性,提倡自尊无畏,不受名教束缚。所以当时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如谭嗣同、章太炎等,都以为搞变法、搞革命必须要有精神力量,可以从佛学中汲取思想的养料,发扬“心力”,增进国民的道德,推进社会的改革, 从而提倡佛学、宣扬佛学,这样在客观上推动了近代佛教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