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德国

1881 年,在德国弘扬佛法的第一人——德国学者奥登堡的《佛陀:生涯、教义、僧团》一书出版。该书是他为批驳法国某学者关于“佛是神话人物” 的说法,写出叙述佛陀生平、教义、教团的历史著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

德国艺术家、哲学家、作家开始以佛教思想为主题进行创作。1903 年,在德国的莱比锡成立第一个佛教传教协会,有会员 8 人。发起人卡尔·塞登斯塔

克,以出版社为基地,在 1905 年发行了《佛教徒》杂志及副刊《佛教世界》,

不久失败停刊。到 1907 年,会员达到 50 余人,再次出版《佛教瞭望台》,

发行 500 份。这个协会的宗旨是提倡素食,保护动物,推动和平运动,结果并不怎么成功。此后,一批德国人到了缅甸与斯里兰卡,有的还进了那里的佛寺。他们希望在欧洲建寺,并计划建在瑞士的泰桑,但没能实现。及至达摩波罗的大菩提会在德国成立分会,又重新激起了信徒的热情,组织出版了叫做《大菩提论说》的刊物。此前不久,英国巴利圣典协会在德国成立分会, 也推动了佛教信仰的流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佛教活动全部停止,一些佛教徒或死于前线,或流散四方。在斯里兰卡的德国和尚当作“敌国侨民” 被拘留起来,遣送到澳大利亚。

1903 年,德国人安东·顾也斯(1878—1957 年)离开巴黎在缅甸仰光受戒出家,成为第一位德国比丘三界智高僧。他出家不久,来到斯里兰卡南部的波尔加斯杜瓦小岛的“岛寮寺院”,在这里精读巴利佛法并习修持。这所寺院后来成为德国佛教徒朝圣之所和德国佛教僧伽中心。1906 年,他出版了

《佛陀圣言》一书,在西方影响极大。一些德国人随他出家。1909 年三界智在布雷斯劳创立出版社,并发行《佛教世界——德国佛学月刊》,由塞顿杜克·伯恩医生担任编辑。同年他还创办了“德国巴利文学会”,目的是建立一座西方佛教精舍寺院。1911 年,他感到在欧洲建立寺院的时机尚未成熟, 就又率徒回“岛寮”修行,先后又有十余名德国人在此受戒出家。

战争结束后,德国的佛教团体重新开展活动,先后建立了好几个佛教中心。1913 年,卡尔·塞登斯首先在柏林建立了德国佛教传道会,陆续出版了

《佛教徒》、《佛教新报》、《佛陀世界镜报》等。

达尔克和格林的佛教团体,对佛教无我说有不同的解释,形成对立两派。达尔克自称新佛教,对于“无我”,坚持上座部的见解;格林则认为,以往人们对于佛陀言教理解错误,佛陀本人从未否认永恒的灵魂,“无我说”应该从迥然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任何我们可以用称名描述的都不是“我”,“我”存在于理性能了知的范围之外。他认为自己发现了佛教的原初教义,称之为“老佛教”。达尔克于 1912 年写出成名作《佛教世界观》,1918 年创办《新佛教学报》。格林于 1915 年出版了他的著作《佛陀的教义,理性的宗教》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