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与教廷的政教之争

①意大利的统一与教皇国。早在意大利统一以前,历届教皇就都坚决反对意大利的统一,他们唯恐教皇国的自由受到一个强大邻国的限制。从 1870 年意大利统一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十年,意大利政府与罗马教廷之间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教皇国”的问题上,即习惯上所说的“罗马问题”。

意大利统一后,政府即向欧洲主要国家表示,意大利将尊重教皇的独立地位,还曾经尝试和罗马教廷进行谈判,但遭到梵蒂冈的拒绝。教皇认为, 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领土主权,而且罗马教廷的观点也得到了罗马天主教主要强国的支持。他们均拒绝把“既成事实”(fait accompli)作为谈判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意大利议会不得已于 1871 年单方面通过“保障法”。庇护九世立即对“保障法”进行谴责,同时作为一种抗议姿态,他自称“梵蒂冈的囚徒”把自己关闭起来。从此,他和他的后继者从“受迫害”的这一有利地位对“掠夺教会”的意大利政府不断进行抨击。

意大利议会通过的“保障法”主要是根据意大利君主立宪派领袖加富尔的思想制定的。他希望实现的是自由派天主教徒的“自由的国家里的自由教会”的理想。为补偿梵蒂冈的领土损失,“保障法”提出对梵蒂冈实行巨额经济补偿。但是这些补偿被梵蒂冈指责为“犹大的钱”而遭到拒绝。“保障法”规定,教皇可以永久地、不受伤害地免税使用梵蒂冈和其它一些房地产, 在这些房地产内,教皇享有治外法权。“保障法”还规定,选举教皇的秘密会议将享有完全的行动自由。当然,这些规定再次遭到教皇的断然拒绝,因为按照“保障法”,教皇只是有权使用有关财产而不是完全拥有这些财产。而且从法律上说,意大利政府可以单方面废除和改革上述立法规定。

②反对意大利的“十字军”和教廷的“不参政”政策。由于罗马教廷强硬不妥协的态度和行动的影响,意大利反教权主义者的力量反而得到了加强。庇护九世便向外国的罗马天主教徒请求援助。于是奥地利、德国和法国的罗马天主教团体开始以好战的态度大谈对意大利进行“十字军征战”。在财政上,人们对教皇的同情也使“彼得的便士”骤增,教廷的收入很快超过了以往教皇国的税收进项。为鼓舞士气迎接征战,信徒们得到了“梵蒂冈囚徒”的“地牢之床”上的稻草和为新的“十字军”预备的红色法兰绒制服。教皇自梵蒂冈向意大利天主教徒发出禁令,不许信徒以投票或任职方式参与“意大利王国”的政治生活,他希望通过这种“静坐示威”的方式强迫意大利政府接受他的条件。罗马教廷的这种“不参政”(non expedit)政策迫使

意大利天主教徒不得不在服从教权和爱国主义之间做出抉择,结果后者最终占了上风。庇护九世的后继者利奥十三世把这种“不参政”政策一直坚持到20 世纪。

1876 年意大利左派上台后立即参与了从政治上反对罗马公教主义的“文化斗争”。他们提出“滥用神职议案”,试图审判和处罚那些利用精神压力攻击政府的神职人员。1877 年又通过高皮诺教育法令,加强了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结果带来了意大利教育的世俗化。在大学里,天主教的神学系被迫关闭,国家的高等教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神学变成了两个互不干涉的领域。

③利奥十三世与意大利的对立。1878 年 2 月 20 日新教皇利奥十三世上

台。他在担任教皇的 25 年里,竭尽全力企图恢复教皇国,他曾向俾士麦、法兰西斯·约瑟夫,甚至法国的第三共和国寻求帮助一起反对意大利。利奥十三世曾 60 次正式抗议意大利对教会的掠夺,直到 20 世纪他还坚持要求意大利天主教信徒执行“不参政”的政策。

与利奥十三世反对意大利的行动相对应,1889 年罗马树起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被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迫害致死的乔尔达诺·布鲁诺的纪念塑像。同年意大利还颁布了限制神职人员活动的新的法律条款。10 年以后,意大利政府还成功地阻止了利奥十三世出席“海牙和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还投票反对教皇参加“凡尔赛会议”。

尽管利奥十三世利用其他国家企图恢复教皇国的努力完全失败了,但是他的确为罗马教廷赢得了新的道德影响力。1903 年利奥十三世去世时,意大利和罗马教廷之间的“罗马问题”已不再是人们热情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