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排佛运动

中国清代对佛教的政策是限制与利用并举,而晚清以后,限制的态度越来越严厉,中国佛教呈现出一片衰败景象。清末,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寺庙遭到严重破坏,佛教似乎处于奄奄一息的状态。经杨仁山居士等进行活动,中国佛教获得苟延残喘。但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执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方针和采取极端的排佛政策,试图没收各地佛寺的财产,以兴办各种学校,即所谓庙产兴学运动, 其目标是要把寺庙全部财产的十分之七充当学校教育经费。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和基督教势力的侵入,加上佛教自身的堕落,中国佛教更是奄奄一息。佛教如同整个中国社会一样,面临生死存亡关头。

袁世凯统治时期,日本曾利用佛教侵华,引起中国佛学界的抗议。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中就有日僧来华传教特权的规定。这一时期,还颁布“寺庙管理条例”(1915 年),北洋军阀政府依然实行。此条例通过征用佛教财产来打击佛教。1912 年,“中华佛教总会”成立于上海,天童寺的敬安和尚(1851—1912 年)为第一任会长。但当时北京政府对佛教极不重视,听任地方侵占寺产。敬安应僧众请求率团赴京请愿,未达目的,致使敬安气死在北京。1915 年,袁世凯政府又明令取消“中华佛教总会”,这对中国佛教事业打击很大。北京政府的这些举动,遭到佛教僧俗群众的强烈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