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发展

从元开始,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就再也未分裂过。元、明、清三代的统一局势,造就了我国城市发展史上最为雄伟、辉煌的都城——北京。但

是,从总体看,随着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未能在宋代的基础上取得全面突破,在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倒退。如明清时的海禁政策,就阻碍了港口城市的发展。又如,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南宋都城临安市中心的商业非常繁荣,已形成中心商业区。然而,元大都乃至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却将皇宫置于全城的中心,并按《考工记·匠人》所述的“左祖右社”的思想布置了天坛和地坛,这种“皇权至上”的布局充分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利用城市规划来维护其最后的统治。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中的最显著特征是在一些商品经济较发达地区,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它们不同于以往由封建统治者出于统治目的而设的王都州府县城,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按职能类型,这些市镇可分为手工业型和商业型两大类。手工业市镇又可分丝织手工业、制茶叶、制糖业、制烟叶、制瓷业、矿业等不同类型。有些手工业市镇往往同时也是商业中心。从空间分布看,工商业市镇集中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上。宋代长江三角洲上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六府有 71 个市镇,明代增至 316 个,清代增至 479 个,平均每县

分布 8 到 9 个市镇,构成四通八达、商品流通的市镇网络。

明清时期,大中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除北京外,还有 30 多个大中城市, 如南京、苏州、杭州、广州、福州、武汉、成都、重庆、开封、济南、临清等。其中,广州作为明清实行禁海政策后的唯一对外开放城市,发展尤为迅速,至鸦片战争前夕估计人口达 80—90 万,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苏州则是手工业最为发达的城市,在封建社会城市普遍为消费性城市的情况下,苏州已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从城市的分布看,明清时期的大中城市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一带,江浙两省差不多占了全国的 1/3,而整个北方仅占 1/4。愈偏北和愈到内地,城市的发展就愈见低下。

明清时期,在一些工商业城镇中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资本主义萌芽却未能象同期的西欧城市那样导致资本主义的产生。这就注定了中国城市要从领先于世界的先进水平之上逐渐落伍。以首位城市的规模为例,19 世纪初北京仍是世界上唯一的百万人口城市,估计人口为 110 万,伦敦居其次,为 95.9 万人。然而到 1850 年,伦敦人口已达 230

万,大大超过北京(估计为 165 万人)。鸦片战争后,中国城市的衰落愈见

明显。直到本世纪 20 年代上海兴起之前,中国没有一个城市可进入世界十大城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