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规模等级结构的分析比统计分析要直观具体一些。表 7-1 用若干典型年

份表示了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从中可以看出在 60 年代以前,我国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都是上升趋势,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在 60 年代和 70 年代情

况相反,因这一时期国家投资重点放到中西部,搞“三线”建设,大量城市人口、特别是大城市人口“下放”农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削弱。“文革”动乱使新设市镇的建制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有些小城市在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同时,没有新的小城市递补,因此相对而言,中等城市增长最明显,小城市没有得到发展。整个来说,这是一个城市发展停滞、萧条的阶段。进入 80 年代,改革开放使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除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以外,在行政体制上大量的县改市、乡改镇。10 年间,新设市 244 个,使小城市的个数和人口数在全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原有的特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又有一批大城市进入了特大城市,所以特大城市规模的人口比重也有明显上升。城市规模结构上形成了“两头升,中间降”的马鞍形格局。形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一是行政体制上的变化,二是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与城市增长的互动作用在增强。

表 7-1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动

规模等级

城市数 占城市数 占城市人口

(个) (%) (%)

城市数 占城市数 占城市人口

(个) (%) (%)

1949

1954

> 100 万

5

4.5

36.1

11

6.7

44.0

50 — 100 万

7

6.4

17.8

17

10.3

21.1

20 — 50 万

21

19.1

22.2

31

18.8

15.5

< 20 万

77

70.0

23.9

106

64.2

19.4

合 计

110*

100

100

165*

100

100

续表

规模等级

城市数 占城市数 占城市人口

(个) (%) (%)

城市数 占城市数 占城市人口

(个) (%) (%)

1958

1964

> 100 万

11

6.5

42.4

13

7.8

45.0

50 — 100 万

19

11.2

20.8

18

10.8

19.0

20 — 50 万

39

22. 9

20. l

43

25. 7

20. 7

< 20 万

101

59.4

10.8

93

55.7

15.3

合 计

170*

100

100 167*

100

100

1980

1990

> 100 万

15

6.7

38.7

31

6.6

41.7

50 — 100 万

30

13. 5

24. 6

28

6.0

12.6

20 — 50 万

69

30.9

23.l 119

25. 5

24. 6

< 20 万

109

48.9

13.6 289

61. 9

21.1

合 计

223

100

100 467

100

100

*1958 、 1964 、 1980 、 1990 年的设市城市数应分别为 134 、 166 、 185 、 168 ,有个别小城市缺人口资料。

表 7-2 1978—1990 年我国城市规模等级演变矩阵

小于 20 万

2O - 50 万

5O - 100 万

100 万以上

合计

新设市

239

37

( 276 )

小于 20 万

50

41

91

20 — 50 万

41

19

60

50 — 100 万

9

18

27

100 万以上

13

13

合 计

289

119

28

31

467/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