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在探讨建国以来城市化的特征时,人们普遍注意到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起伏波动的特点。和其它国家城市化进程相对照,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特点更为显著。一般说来,我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大跃进”及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文革”时期(1966—1976)和四个现代化建设时期(1977 年以后)。这四个阶段的划分从总体上体现了建国后的不同历史阶段,但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城市化波动的规律,特别是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以上四个阶段有必要进一步细分。

自 1953 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经济周期或波动。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城市化的波动与经济波动之间也势必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表 5-6 中,经济波动用社会总产值年递增率表示,城市化波动分别用城市总人口和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年递增率表示。两个城市人口统计指标具有互补性,因为对城市总人口这一指标来说,1982 年以后,由于城市建制标准的变化已失去统计意义,而城市非农业人口的统计是从 1962 年后才开始进行的。

表 5-6 显示,1953 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已有四次大的波动。下面我们根据经济波动,分析相应阶段的城市化特征:

表 5-6 当代中国经济波动与城市化波动之间的关系

1953 —

1957

1958 —

1960

1961 —

1962

1963 —

1965

1966 —

1971

1972 —

1976

1977 —

1978

1979 —

1981

1982 —

1985

1986 —

1989

社会总产值年递增率(%)

14.2

21.2

-20.1

18.0

12.1

6.1

11.6

7.1

12.9

11.3

城市总人口年

递增率(%)

6.8

10.5

-5.1

4.0

2.1

2.6

2.7

5.4

17.3

10.6

城市非农业人口年递增率(%)

-

-

-7.4 ①

1.2

0.9

2.0

2.7

4.8

5.8

3.7

城市人口平均自

然增长率(%)

3.3 ②

1.9

1.87

2.117

1.55

1.03

0.82

0.95

1.01

10.9 ③

注:①为 1962 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负增长率。

②为 1954 — 1957 年城市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

③为 1986 年和 1989 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1)“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

1949—1952 年期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社会秩序安定,原先受战争影响迁往农村的人口,陆续返回城中。 1952 年,

我国城市总人口为 7 163 万,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12.5%。1953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经济发展,也是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达 3.3%,为建国后的最高时期,并且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更高,达 4.5%(城市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7.8%),平均每年机械增加人口 250 万人。至 1957 年城市总人口为 9 949 万,城市化水平为 15.4%。

总的说来,“一五”时期成绩是主要的。但是,当时照搬前苏联的经济体制,过分强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

(2)“大跃进”至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8—1965)

1958 年开始的三年“大跃进”完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中国国情,工业

的发展依赖于“人海战术”,使农村人口爆发性地进入城市,估计总数达 2 000

—3 000 万人,出现了“过量城市化”的现象。1960 年全国城镇人口达 1.31

亿,城市化水平为 19.7%,而人均占有的粮食从 1958 年的 606 斤锐减至 1960

年的 433 斤。在这种情况下,从 1961 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动员大批城镇过剩人口返回农村,使之造成“逆城市化”现象。

1961—1963 年上半年间,动员回乡的城镇人口达 2 600 万。1963—1965 年间,由于调整市镇建制标准等原因,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城市化水平上升, 至 1965 年全国城镇人口仍保持在 1.3 亿的水平,但城市化水平下降至 17.9

%。

(3)“文革”时期(1966—1976) “文革”时期,经济短期波动十分频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由于

推行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工厂内迁,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被迁往农村,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估计总数亦达 2 000

万余人。 1971 年后,“上山下乡”运动逐渐停止,随着“五小工业”的发展,城镇企事业单位也开始从农村人口中招收职工。因此,城市化进程开始缓慢恢复,但由于农村人口增长速度更快,城市化水平仍有所下降,1976 年降至 17.4%。

(4)建设“四个现代化”时期(1977 年以后) “文革”结束后,曾有短暂的“洋冒进”。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各项比例

严重失调,不得不从 1979 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的第二次调整。调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较低,但城市化速度却较快,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落实各项政策, 各类下放农村人员大规模返城,从而继 1963—1965 年后再次出现经济波动与城市化波动的不一致性。1982 年以后,两者之间的波动才趋于一致。

以上分析表明,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波动的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由于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特有的波动性,导致我国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以城镇非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计,1961 年为 16.1%,1980 年下降至 14%。即使考虑到 1961 年的城市化水平受“大跃进”影响有高估一面, 但至少可以肯定,从 60 到 70 年代,我国城市化水平没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