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CBD 的演变

上述种种方法及模式均是对 CBD 作静态研究。然而,墨菲、万斯和爱泼斯坦于 1955 年提出了一种“短期空间调整过程”理论,通过此过程,CBD 可以在某些方向向前推进。即同化作用圈层,而在其它方向则衰退,即退化作用圈层。典型的同化圈层位于城市中、上层居民住宅区附近,以新颖别致的商店、汽车展销厅、办公机构总部及新饭店的集中发展为特征。反之,退化圈层常邻近工业和批发业,与铁路及下层居民住宅区靠近,且以当铺、廉价服装店、廉价餐馆及汽车站密集为特征。这一理论比较切合实际。

1971 年,鲍登(Bowden)对旧金山市 CBD 的发展分 1850、1906 及 1931 年三个时期进行了考察。他采用了贸易指南、照片、报纸及火灾保险图等多种资料,得出了有三种增长方式影响着 CBD 的空间结构变化的结论。

第一种是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周边增长( Peripheral Accretion)”方式,即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

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 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其功能变化的典型过程为: 从金融区开始向服装业区扩展,再向旅馆业区扩展,如此循环以达到新的动

态平衡。

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在此情况下,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零售业可能随着市场的扩展而变化,而商业和公共管理机构及批发业留在原区位,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在多数城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状态改变很慢。在特大城市,这种分化的状态将是 CBD 的固定形态。我们从纽约的 CBD——曼哈顿内部结构的演变可以清楚地了解这点。

曼哈顿是纽约的市中心。1615 年荷兰人占领了曼哈顿岛的南端。此岛处于哈得孙河(Hud-son)和东河(East)之间,两侧为开阔的水面,为货物装卸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早期的仓储业和批发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这小小的三角地带,同时,为航运人员服务的金融保险业也在此发展起来,到 1776 年美国革命前,这儿已发展成纽约的市中心。

约在 1880 年,许多金融业托拉斯开始在曼哈顿设立办事处。这些办事处未选在市中心的金融区及其北面人口稠密的高楼区,而是选在曼哈顿米德敦

(Midtown)的豪华居住区内。随后,其它许多非营利的办公机构,如工会、研究院、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均集中于此。在其周围许多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税务部门等也迅速聚集,原先设在市中心的保险业及银行业也被米德敦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与此同时,专业商店也日益壮大。

本世纪 70 年代中期,曼哈顿的市中心区迅速形成,即从南边的巴特里

(Battery)到第 61 号大街,面积约为全岛的 2/5。可以看出,自 1900 年以来,市中心区已出现明显的北移趋势。大百货商店逐渐从金融区的北部边缘转移到第 34 号街,豪华的专业商店则转向第 42 号街北部。而二战后,一些

诸如“百事可乐”等的新的大型企业总部则设在第 46 号大街与第 59 号大街间的帕克(Park)大道。

60 年代初,在西区新建了许多建筑,如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等,使市中心向北扩展。70 年代,由于城市规划委员会号召对米德敦西部进行改建,因此, 市中心出现向西扩展的趋势。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大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 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形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 万套公寓及 1000 多平方米的办公机关。在这些扩展的地区中,为了为拥挤的市中心分担压力, 规划机构很重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如把新建办公机构集中在地铁的上面与其它铁路的连接处,同时把人行道和商店设置在地下并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

今天曼哈顿各种功能的分化,已形成了与最初 CBD 相异的分布格局。 在我国城市中,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强调城市的生产性,中心商务区

随工业外迁,基本上不存在真正的 CBD,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城市的重建,CBD 正在我国城市中出现, 有的学者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