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贝里 1961 年的研究已经把中国列入对数正态分布类型。严重敏、宁越敏

(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他们的不同视角在于前者以第一大城市上海为基准, 以斜率指数等于 1 的理想模式考察了我国 1952 和 1978 年 10 万人以上的城市规模分布的变化,后者则不以第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作为截距,而是跟踪了1953、1963、1973、1978、1990 年我国前 100 位城市的位序-规模分布状况, 并预测了 2000 年的状况。许学强得到的结果如下:

1953 年 P i =781.18R i −0.906

1963 年 P i =910.87R i −0.888

1973 年 P i =554.84R i 0.811

1978 年 P i =773.56R i −0.762

1990 年 P i =1058.25R i −0.737

r=-0.990 r=- 0.992

r=- 0.991

r=- 0.987

r=- 0.995

王法辉(1989)和陈勇等(1993)后来用位序-规模分布和帕雷托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布状况。

帕雷托分布的形式是:

N=a·P -b(P≥P )

N 为城市人口大于 P0 (门槛城市人口数,例如 20 000)的累积城市数, P 为城市人口规模,两边取对数:

1gN=lga-b1gP

其形式与位序-规模分布非常相似,只是在分析中把横坐标和纵坐标对调了一下,斜率 b 是位序-规模分布斜率 q 的倒数。这两种模型在实质上是一样的。

以上这些统计分析适合于一定时段内城市规模分布的趋势性概括,可以得到几点共识:①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无疑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这是和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发育了数量庞大的城市, 国家城市体系由明显的大区级、省区级和地方级的地域子系统共同组成分不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不可能形成很高的首位度。②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各时期的波动很大,主要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的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其表现就是在双对数坐标图上,位序-规模分布的斜率趋于减小,帕雷托分布的斜率趋于增大,但中间过程的波动都较大。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它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从国家城市体系的背景上看,它们还有着可观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