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知诗人、解诗题。

  1. 请学生结合课外知识,先来讲讲对诗人的了解及对诗题的理解。

  2. 教师归纳小结。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早年中进士,以文章知名。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作品大都挥洒自如,明快豪放。这首诗是作者游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因而名为《题西林壁》。

(二)抓字眼、明诗意。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

提示生字“缘”的写法:左边不要写成“幺”,右边不要在撇上加点。3.学生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4.抽学生试讲,教师订正。

  1.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横看”,正面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地看;“侧”,从侧面看。“岭”,

是山岭;“峰”,是山峰。

①“岭”和“峰”有什么不同? “岭”——连绵起伏。

“峰”——高耸峭拔。

②“各不同”指的是什么不同? 指的是看到的山的姿态不同。

③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峭拔挺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1.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查字典,找出“缘”的几种解释;结合诗文,选择合适的一个。(因为)

②结合“身在此山中”理解“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说说前后两句是什么关系?(果因关系)

④用“果因”句式说说诗句的意思。

作者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⑤追问:为什么诗人在庐山之中却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因为诗人站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因而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看不全面。)

  1. 学生自己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三)悟诗理,诵诗句。

1.你从这首诗中得到什么启发?

(对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调查分析,就容易

主观地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2.举例说一说。

  1. 指导有感情地吟诵、背诵。

  2. 默写《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