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转变它的神学立场

基督教宣传人统治自然的训谕。按照基督教的教义、主宰一切的上帝给了人统治自然的特权。因为上帝在创世的第 6 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

他前 5 天的创造都是为人的创造做准备,其他万物是上帝的创造物,而人则是上帝自身的模仿。人是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存在,其他生物和自然界是上帝为了人而创造的,因而人有权征服和统治自然。这是上帝的旨意。

这种教义鼓励人口增长和人对自然的贪欲。它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鼓励人走向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道路,因而它被认为是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之一。

宗教界人士认为,基督教只有同世界融为一体才能得以发展,为了恢复人对自然的尊严,需要进行一场新的宗教改革。

1979 年 7 月,世界教会理事会召开以“信仰、科学与未来”为题的国际会议,神学家们集中讨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破坏性关系。他们认为,科学和宗教两者都滋长了一种鼓励对地球及人类以外的生命形式进行危险掠夺的态度。为了改变这种态度,他们讨论了一个最广泛的议题:需要进行一场新的宗教改革,以建立一种“生态神学”。

所谓“生态神学”,是对生态问题进行神学探讨,研究宗教对自然生态和自然保护运动的态度。按照有些神学家的说法, “有必要将生态学的规则与伦理纳入到基督教义中”。神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这是“第二次基督教改革”,其任务一是在价值观念上修改圣经关于人统治世界万物的训谕;二是在实践上参与生态保护活动。澳大利亚生物学家查尔斯·伯奇认为,它将产生一种新神学。这种新神学,以排斥“机械世界观”为基础,以建立“一个新的信仰与科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承认创造的统一性,亦即自然、人与上帝的统一性”。

修改圣经训谕,这意味着放弃它原有的神学立场,以便发挥宗教在向持续发展社会的过渡中所应起的作用。神学家里夫金在他《新兴的秩序:匮乏时代的上帝》一书中指出: “在基督教神学上长久以来用以证明人类无限制掠夺和利用自然是一种合法行为的‘统治’二字,目前正突然地和明显地被重新解释了。目前,按‘统治’的新定义,上帝对人类的第一个训谕就是要人们作为他所创造的一切的管理人和保护人”。①

这是基督教原始教谕的现代化。它的任务,首先是重新定义”统治”二字。按新的定义,人下再是自然界的统治者,而是“地球大家庭的管家、看守人和监护人”。其次,修改基督教对生命和自然界的伦理观。按新的伦理观,“上帝的所有创造物一律平等”,因而人对生命和自然界不再有统治特权,它们之间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因为人、生物和自然界都是上帝的创造物。第三,这样便建立了人与上帝的新的契约关系。按照新的契约,人是上帝创造物的管理人,他的责任是“看管和保护”,而不是“占有和剥夺”。看管者的首要条件是忠诚,因为他要看管别人的所有物。而且,按照这种新的契约,人对上帝创造物的任何剥削和损害都是罪过,是违抗上帝的行为;同时, 对上帝赋予自然的不变目的和顺序所做的任何破坏也是罪过和违抗上帝的行为。上帝带着爱完成它的创造,所有基督徒也必须热爱和尊重上帝的创造物。第四,这种新的契约使人和上帝建立了特殊关系。因为人是上帝其他创造物的看管人,因而人和生物与自然界既是平等的又是有差别的。这样就把人作为看管者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担负了保护和照管自然的责任。这一方面要忠诚于上帝,另一方面要履行契约。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如果人利用这种特殊关系将上帝的创造物攫为己有,井用它来谋取私利,那就破坏了契约,背叛了上帝。

这是基督教神学的新的立场。它受到教会的支持。1990 年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发布教会文告,呼吁各国力保护全球生态环境承担义务。他指出,享有一个无害的生存环境,应该成为人的一项权利而受到重视。这项权利必须列入现行的《人权宪章》中。他说:“当今生态环境危机已发展到每个人都要

① 莱斯特·布朗《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年版,第 266 页。

承担责任的时候了。虽然对自然日益增长的掠夺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由于人们潜在的、可理解的物质需求,导致了对这种掠夺的熟视无睹和置若罔闻。对大自然的贪婪和自私是工业化国家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生态环境问题暴露出人们道德观念的深刻危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抛弃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整个人类社会——个人、国家和社会团体都必须认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1992 年,天主教会用 6 年时间完成修改旧的《教义问答》,梵蒂冈出版了新的《教义问答》。它作为主教的教学工具,汇集了天主教会对现代现实生活的全部教义。关于环境问题,《教义问答》指出:“利用矿产、植物和动物资源应遵守道德要求。虐待和滥杀动物违背人的尊严。但是,将本应优先用于减轻人类贫困的资主用于动物是不恰当的。”

此外,关于核动力的危险、裁军的需要、减少饥饿、简化生活方式、人口过多的威胁、所有夫妇计划生育的权利、土地和资源分配合理化、社会改革的需要等问题,也在教会讲坛上经常提及,或成为教会活动的目标。

宗教界领导人中的许多有识之士推动的,使它的原始教谕现代化,修改原有的神学立场,通过一场新的宗教改革,建立一种“生态神学”的努力, 无疑是值得欢迎的。

鉴于宗教在亿万教徒中的影响(据说,信仰各种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 4/5),我们有理由期望,它以新的神学立场,对生物保护和自然保护采取积极态度,发挥宗教在建设持续发展的社会中的作用,期望生态神学的革命成功。从而使它融为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总之,生态文化精神层次的选择,在它的人文文化方面,我们分析了哲学、艺术、道德和宗教这四个主要意识形态领域的进展;在科学文化方面, 我们考察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生态化趋势。应当说,这些方面现在的变化是初步的,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新文化的方向,特别是它所反映的价值观对于新文化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因而是值得珍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