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思维,人类新的思维方式

所谓生态思维,主要是指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又叫生态方法。生态学观点,主要是生态系统各种因素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观点;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转化、再生的观点;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平衡的观点;等等。它以整体性思维为特征。

传统思维以过分的理性化和机械化为特征。它的依据是 16~17 世纪培根的科学方法论、牛顿物理学和笛卡尔哲学所建构的机械论世界观。它主张人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的分离和对立。认为世界是一台机器,作为一种机械系统,是由可以分割的许多构件组成,所有构件都可以分割或还原为最基本的

构件。这些构件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整体,人类的认识是分别对这些构件进行的描述。

这种思维是一种分析性思维。它注重事物和过程的单因单果的硬性决定论,以及线性的和非循环因素的作用。生态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它注重事物和过程多因多果的网络结构及概率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非线性的和循环因素的分析。

例如在讨论关于拯救地球和拯救人类的关系时,人们依据传统思维,总是要问: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生态为中心?关于人类生存与自然界的生存, 人的对策与自然界的对策,社会物质生产与自然物质生产,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在讨论这些关系时,人们总要问:以哪一个为主,哪一个是首要的, 哪一个是次要的呢?这是人们从两者的对立出发,用分析思维提出的问题。

关于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反问一下:是地球属于人类,还是人类属于地球?回答应当是人类属于地球,而不是地球属于人类。或者,这里不是谁属于谁的问题。因为两者不是分割和对立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的,它们是互补的。

或者我们还可以再问一下:上牙与下牙,左眼与右眼,左腿与右腿,谁主谁次呢?美国学者莱奥波尔德在讨论这个谁主谁次的问题时指出:“聪明的机械师总是首先让齿轮和轮子一个也不少。”

这里不是谁主谁次的问题,因为这里两者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它们是互补的,都是必要的。又如关于生产和消费,我们记得在“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年代,认为必须以生产为主,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实际并不是这样,它使我们吃了许多苦头。这个关于主要矛盾一抓就灵的问题,并不是都这样灵的。在许多问题上,比如上面所讨论的关于拯救地球和拯救人类的关系等问题上,依据生态学整体性思维,需要放弃主要与次要,或者首要与次要之分,而把它们看作是互补的,都是重要的。

总之,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它不仅是生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提供新的价值观念、新的意识形式、新的思维方法,对生态文化建设有先导作用。它集中地体现了生态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