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技术的真相

技术推动社会前进性运动,因而它是一种革命力量。例如,从采集和狩猎技术(如石器)到农业和畜牧业技术(如锄头和轮子),从农业和畜牧技术到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如机器和硅晶片),这些技术变革的实质就在于, 它以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不断提高效率的形式起作用,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 引起社会进步。然而,同政治和社会的因素有关,提高效率的新技术不一定在实践中被采用。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据说,罗马皇帝台比留(公元前 42— 公元 37)销毁了据说是制造不会破碎的玻璃的配方,还处死了它的发明者, 因为害怕不会破碎的玻璃会贬低金子、银子和宝石的价值;罗马皇帝维斯佩基安(公元 9—79)在位时,有人发明了一套滑轮和杠杆系统,可有效地升起和运走石柱,他赏给发明者一笔钱,但下令把该系统原型拆毁,不许采用, 因为他担心这种装置取代的劳动力会造成社会不安定。①但是,这在社会发展长河中是一种局部情况,总的趋势是倾向采用能提高效率的新技术。

但是,在传统工业生产中,资源被认为是没有经济价值的,资源无偿使用,因而在生产中它未计入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经济效益,技术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形式发挥作用,形成以排放大量废物为特征的生产。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认为,传统工艺是“一种愚蠢的破坏力量。它使环境恶化,埋没人的价值,驾驭人的生活与智慧。它仿佛是一个盲目的主宰者。因为从发展到使用它都未顾及社会的目标”。②这里说的是传统工业技术的负面影响。

这种技术的特点:第一,它是经济主义的,可以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从自然界谋求最大的收获量;它是完全根据人的法则产生,单纯从人的利益出发设计的。第二,它是机械论的。不仅以分化和专门化的方式发展,而且是过分简化,具有可分割的性质。第三,它的组织原则是线性的和非循环的。为了更快更好地取得经济利益,传统物质生产以单个过程的最优化为目标,而线性、非循环工艺是最简单的,因而是最省(节约)的。第四,它的社会功能,在创造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因为它在生产中的运用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废物是设计所允许的,因而是高消耗、低产出和高污染的。也就是说,它是建立在耗尽资源、不讲效益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生产的技术。这是一种“浪费型”的技术,是“反自然”的技术。

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地球已经没有能力支持这种技术发展,从而提出新的技术形式的选择。

① E.拉兹洛《系统哲学讲演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00 页。

② C.赖克,转引自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华夏出版社,1987 年版,第 1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