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物质生产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

世界工业化发展速度最快的 50~70 年代,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 15 倍; 发达国家商品和服务总量每 15 年翻一番。这些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有的学者指出:“社会生产从自然界取得的物质中,被利用的仅占 3%~4%,而其余96%则以有毒物质和废物的形式被重新抛回自然界。工业发达国家每人每年要消耗大约 30 吨物质,其中仅有 1%~1.5%变为消费品,而剩下的则成为对整个自然界极其有害的废物。”

这种对废物排放的估算也许过于严重了。最近,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解振华指出:“据估计,我国总能量利用率只有 33%左右,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仅力 40%~50%,社会最终产品仅占原材料投入量的 20%~30%。”①

如果按后一种估算,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也有一多半的物质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这是由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特点决定的,排放大量废物是它的设计中所允许的,是自然的。

但是,如果说在生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地球有能力支持这种生产的发展;那么在生产规模扩大,人对自然的作用在深度和广度扩展了的情况下, 地球没有能力支持这种生产继续发展了。它从两方面超过了地球承载能力: 一是向大自然索取过多,超过了地球支付能力,出现资源全面紧缺的现象; 二是向大自然排放过多废弃物,损害了它的自然净化能力,出现严重环境污染的现象。它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使经济发展不可持续。

如果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物质生产加以比较,便可以发现, 自然界物质生产经过 30 多亿年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如果不是人类的过分干

扰,它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但是,工业化的进程不过 200 多年,社会物质生产便达到不可持续发展的地步。这里主要区别在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是无废料的生产,而社会物质生产则以排放大量废料为特征。自然界物质生产, 具有物质永恒的循环、转化和再生的机制,这是大自然的智慧;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没有学到大自然的这种智慧,从而陷入困境之中。我们需要学习大自然的智慧,从而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