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效果比较

经济发展的效果比较是经济发展比较的重要方面。所谓经济发展效果比较就是指对各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变化、经济观念等方面成就的比较。近代前期,东西方国家在发展经济中,都取得了不同的社会效果。但经济发展效果在东西方各国之间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水平不同。近代前期,东西方的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地说,西方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东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但各国的生产力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要高一些。东方的日本、中国、印度等国的生产力水平,较东方的其他国家要高一些。例如,在近代前期,西方的英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其生产力较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高。英国在圈地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了农牧场,使用较先进的农具,农业生产力明显提高。在工业中 219 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业工场,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等等。这个时期,中国明代政权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手工业,应用新生产工具及技术,也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但生产力发展较缓慢,技术水平也较低。

二是经济结构变化不同。近代前期,东西方各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结构变化的标志: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结构的变化,即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在封建社会后期,东西方国家的所有制结构,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所有制外,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个时期,东西方主要国家,如西、葡、荷、英、法等国和中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 英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下列变化:在产业结构中除了农业、家庭手工业、商业、贸易外,还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等行业。生产技术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如农业生产从使用原有传统的农具发展至使用改良工具和重型铁犁等。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如在工农业生产或农场、工厂作坊中, 除使用一般农民劳动力外,还使用了雇佣劳动,在殖民地的种植园或矿厂中广泛使用奴隶劳动。但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没有使用奴隶劳动。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东西方各国经济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比较研究东西方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有利于弄清经济结构变化的发展规律,也有利于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

三是经济增长效果不同。经济发展或增长效果,是指生产关系或经济结构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能力。近代前期,东西方各国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势必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使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例如,14—15 世纪,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英国农奴制的瓦解。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英国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成长。17 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

图亚特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日本在德川时代,是个发达的小农经济国家,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促使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逐渐萌芽。尽管德川政权推行“锁国令”政策,实行“参觐交代”制度,企图维持和加强封建制度,但难以改变日本封建制度的必然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产生的规律。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日本德川时代封建制度的崩溃,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