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初步发展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逐渐地萌芽,缓慢地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小农经济的分化

15 世纪,德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在农牧业中广泛推行的代役租制和劳役制也日趋解体。16 世纪,德国在农民战争和三十年战争后,农奴制又复活了。封建主在农业中实行分成制,加强剥削雇工的劳动。所以,“分成制可以看成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到资本主义地租的过渡形式”①。由于贵族地主阶级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圈占农民的份地,建立庄园经济,这导致了自由农民的两极分化,一些人富起来,变成资本家。大多数人破产,变成流浪者、雇农或雇佣工人。这为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②城市手工工场的出现

15 世纪中叶至 16 世纪初,随着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在德国的纺织业、采矿业、金属加工业中,先后出现了毛织业手工工场、麻织业手工工场、采矿业手工工场、金属加工手工工场等。这样,在德国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德国的手工工场远远落后于英、法等西欧其他国家的手工工场。16—17 世纪中叶,由于德国经济衰落和封建制度加强,束缚了德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成长。17 世纪末,德国的工场手工业重新获得了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逐步缓慢地发展起来。

③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随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中实行代役租制及农村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农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些农村家庭手工业工场。在工场中,手工业者从事纱线、花边、毛麻织物等产品生产。农

① 《资本论》第 3 卷,第 905 页。

民或家庭手工业者从包买商手中领取原料和工资,为包买商加工产品,于是农村家庭手工业者成为商业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这样,在德国农村中,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16—17 世纪,因德国经济衰落,农奴制加强, 阻碍了农村手工工场的发展。17 世纪末,随着德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工场手工业又重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