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业的发展

尽管日本的德川政府实行“重本抑末”政策,但工商业、市场、行会等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①手工业的发展。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商品经济冲击了自然经济,大量贫困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离开农村,走向城市找职业谋生。于是城市聚集了许多农村家庭手工业者,这些手工业者在行会组织的控制下,分别从事布疋、丝织品、家具、陶瓷器、金属品、刀剑、扇子、伞等手工业商品的生产。这个时期,日本的手工业品计有 100 多种。17 世纪中叶以后,日本的手工业、手工业技术和手工业产品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至“17 世纪末,日本有 130 多种手工业”①。

②商业的崛起。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日本商业的逐渐兴起。日本商业发展的标志有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了定期集市。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15 世纪下半叶,日本农村集镇建立了一些定期集市,每月举办 6 次,参加集市的人有农民、商人和武士等。参加交易的主要是农副产品。

二是建立了店铺。15 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兴起,日本商人在大寺院、驿站、码头等城市中心地区建立了一些固定店铺,从事零售商业买卖活动。在室町幕府时期,许多专业商人迁入京都等城市定居,从而使一些城市发展为商业中心。德川时代(1603—1650 年),许多商人在京都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店铺、粮栈、代销店、批发店、钱庄等商业和金融机构,专门从事商品收购、储存、销售等业务,经营封建领主、武士、农民等出售的贡米、俸禄米等物品。一些大商人在江户、京都、大阪、长崎等大城市建立了商业中心。商人既从事商业经营,又从事借贷业务,所以商业比较活跃。

三是实行批零经营方式。在德川时代,除了发展零售商业外,还利用批发庄商人控制商业和市场。当时,日本的批发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收货批发庄。它根据委托形式进行收购货物,并在指定地点从事销售活动。另一种是专业批发庄。这是指专门进行棉花、木材、菜籽、油等大宗商品批发出售的商业组织。批发庄的商业活动,促进了日本各地商品经济的繁荣。

① 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资本主义时代),第 200 页。

四是推行商业自由政策。封建主织田信长为了建立全国商品流通网,发展商业,1577 年,在安土城颁布了所谓“乐市、乐座令”等商业政策,旨在发展经济,控制市场,发展商业,抑制垄断商品买卖的行会,允许商人自由经营。后来,丰臣秀吉推行统一货币和统一度量衡政策,废除行会组织和关卡,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自 1600 年以来,德川江户幕府推行商业自由政策, 广泛使用金币、银币、钱币、藩札(纸币)、私札(即原始票据)等各种货币,也促进了商业和市场的发展。

③工商业行会的兴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日本城市出现了维护工商业者同行利益的行会组织。根据日本的等级身分制度,手工业者和商人分别被组织在行会之中,并按规定向幕府将军和大名交纳捐税。日本行会的产生晚于西欧国家。在 15 世纪的室町幕府时代,手工业者建立了所谓“座”的行会同业组织。他们在农村进行加工贩卖农产品,后来变为专业商人,迁居京都等城市。后来,商人建立了商业同业公会,专门从事控制和垄断原料收购和商品买卖活动。16—17 世纪,室町幕府颁布命令,撤销商业行会。德川幕府政权实行商业自由政策,颁布法令废除行会组织。此后,行会组织逐渐失去作用,日趋消亡。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