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地经济制度

近代前期,殖民地经济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而发展。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后,西、葡、荷、英、法、俄等欧洲国家殖民者先后入侵亚洲、非洲、美洲,在亚洲的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亚、斯里兰卡、菲律宾、西伯利亚, 非洲的东部、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建立殖民地,推行殖民地经济制度。

所谓殖民地经济制度,就是指殖民者通过政治、经济、军事等手段来统治、压迫、奴役、剥削、掠夺殖民地,操纵其经济命脉,使其沦为宗主国经济附庸的一种经济制度。从 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推行了一系列殖民经济政策,其中包括:武力掠夺财富、垄断贸易、海盗式掠夺、诈骗性贸易、不等价交换、出卖奴隶、奴隶种植园制度、奴隶劳动制度、地租赋税制度等。殖民者在殖民地推行的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所以,近代前期的殖民经济制度是殖民者侵略、征服、奴役、剥削殖民地人民的一种血腥制度。

近代前期,殖民地的经济制度有下列特征:一是缺乏独立自主性。在殖民地,殖民者依靠政权操纵其经济命脉,占领土地、矿山,实行奴隶种植园制和米达制,使用奴隶劳动,进行经济剥削,使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的附庸国。二是经济结构单一性。殖民者在殖民地片面地开采金银等贵金属矿产,低价收购棉花、蓝靛、胡椒、咖啡等重要农产品,倾销工业品,强迫殖民地为宗主国生产所需要的某种产品或原料,并垄断贸易,实行不等价交换,用劣质日用工业品骗取殖民地人民的黄金、白银、象牙、毛皮等特产,从中渔利。实行单一经济政策使殖民地的经济结构不全,经济畸形发展,成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三是经济技术落后性。殖民者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不关心技术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落后的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并片面地发展某种商品生产,排挤殖民地私人工商业的发展。所以,殖民地的私人资本经济薄弱,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极端困难。

在殖民地经济制度下,殖民者实行血腥的统治政策和残酷剥削的经济制度,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从 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殖民地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反殖民地经济制度的斗争。这些斗争为以后人民争取独立解放,建立新型的社会经济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